更新:
該展覽每五年一次,將沉睡的德國城市卡塞爾變成藝術世界的中心,經過數月的激烈爭吵後,展覽於週六拉開序幕。
該展覽每五年一次,將沉睡的德國城市卡塞爾變成藝術世界的中心,經過數月的激烈爭吵後,展覽於週六拉開序幕。
在 100 多天內,1,500 多名參與者的截然不同的作品將在全市 32 個地點展出,預計參觀者將超過 100 萬人次。
自 1955 年舉辦以來,該展覽首次由印尼 Ruangrupa 集體策劃。
該組織決定將焦點主要集中在來自南半球而不是歐洲或美國的藝術家身上,這為該活動開闢了更廣泛的視角。
「文獻展承諾在藝術領域、場館邀請方面都將是激進的,」其總監薩賓·肖曼 (Sabine Schormann) 告訴記者。
然而,強烈批評以色列佔領的巴勒斯坦藝術家團體的加入卻引發了火花。
上個月,身份不明的破壞者闖入巴勒斯坦展覽空間,在牆上留下了威脅性的塗鴉。
穆罕默德·哈瓦吉里(Mohammed al-Hawajri)的一系列拼貼畫將加薩的圖片與畢卡索的反戰名作《格爾尼卡》以及德拉克洛瓦、夏卡爾、梵谷等西方藝術的經典形象結合在一起,產生了爆炸性的效果。
聯邦文化部長克勞迪婭·羅斯(Claudia Roth)大力支持魯昂格魯帕(Ruangrupa)及其客人,她表示,雖然德國因其納粹歷史而理解其責任,但具有政治頭腦的穆斯林藝術家應該受到歡迎。
卡塞爾文獻展於 1955 年在卡塞爾舉辦,二戰期間這裡是一座大型強迫勞動營的所在地,並遭到盟軍的猛烈轟炸。
它的目的是在納粹鎮壓先鋒派的運動之後讓德國重新回到文化版圖上。
卡塞爾文獻展現已與威尼斯雙年展並列世界頂尖當代藝術展覽。
在其中一個主要場館,肯亞的 Wajukuu 藝術計畫安裝了一個由波紋鐵皮製成的新入口,讓人想起內羅畢廣闊的貧民窟。
漆黑的隧道讓抵達時的遊客迷失方向,這種效果在許多卡塞爾文獻展場館中都得到了體現,包括經過改造的地窖性俱樂部。
內羅畢的 Nest Collective 在內羅畢的巴洛克風格橘園前面的一個公園裡,將紡織品和電子垃圾傾倒在一件名為「退回寄件者」的作品中。
在同一個場地上——肯定會引起文獻展懷疑論者的嗤之以鼻——一個帶有廁所的堆肥堆,供客人幫助土壤施肥,它佔據了顯著的位置,強調了創意更新的信息。
除了雕塑和錄像裝置之外,還有越南草藥桑拿浴室、滑板坡道和記錄阿爾及利亞婦女、荷蘭黑人和澳洲原住民社區自由鬥爭的多媒體作品。
卡塞爾文獻展將持續至 9 月 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