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拉丁美洲不斷發展的太空計劃引起了美國五角大樓的擔憂”,這只是大洋彼岸主要媒體最近的頭條新聞之一。這也應該引起歐洲的關注。中國在新的「太空競賽」中取得了非凡的進展。
僅在過去的幾年裡,中國就在月球背面著陸了太空船;將北斗衛星-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的競爭對手-送入太空;並在火星上繞行、著陸和部署漫遊車。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它成功發射並著陸了一枚商業火箭,宣布了建立月球基地的雄心,並製定了將其太空站規模擴大一倍的計劃。國際宇航聯合會執行董事克里斯蒂安·費希廷格簡單地形容中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
對歐洲來說,風險在於它完全放棄成為太空真正競爭對手的計畫——如果盡快做出正確的選擇,這一目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歐洲似乎已經在拖拖拉拉,在中國和美國日益強大的同時,仍然堅持需要不斷發展的方法。
同時,歐洲嚴重依賴大西洋彼岸的盟友,儘管歐洲大陸充滿了人才和創新,但那裡存在著更具競爭力的環境。
歐洲需要做什麼-為什麼?
碎片化、集中化和地理回歸
歐洲的分裂是其創新精神的秘密。當不同的想法、觀點和經驗匯集在一起時,奇蹟就會發生。但碎片化也是歐洲太空科技融資如此令人頭痛的原因。
在歐洲,歐洲太空總署、歐盟和各國政府共同負責為航太公司提供資金,而政治考量使事情變得更加複雜。
因此,沒有統一的、全大陸的太空戰略。每個人都在想著自己在這片大陸上的小角落。
相較之下,中國的太空戰略高度集中,這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活力,但成功地將資金流向最需要的領域。
歐洲必須找到一條中間道路,保持其多樣性,同時將公司聚集在一起實施 IRIS2 等戰略舉措。
歐洲太空總署的「地理回歸」政策的存在是有原因的。歐洲是一個大陸,而不是一個國家,超國家機構的工作是盡可能平衡歐洲大陸及其成員國的需求和需求。
然而,地理回報也顯示出了其缺點。透過規定成員國進行的任何投資都必須按照工業合約中的相同金額返還,這增加了在限制競爭的同時出現不必要的管理費用的可能性。
換句話說,非洲大陸的需求與其成員國的需求之間的平衡已失衡。值得記住的是,如果歐洲整體繁榮,所有成員國最終也將受益。
歐洲的力量在於激發尊重
美國主要航天機構對歐洲採取了不同的做法。例如,美國太空總署的策略是需求驅動的,也就是說,邀請並鼓勵較小的公司參與競爭,建造、設計和開發美國太空總署所需的任何太空技術。
美國太空總署並沒有像歐洲目前那樣邀請少數公司開發特定零件,而是讓公司強行進入,可以說,憑藉著最適合回應特定需求的公司。
其結果是高品質的太空技術,低效率的情況更少,並且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生產。歐洲低效率的採購歷來導致延誤。
中國正在孤軍奮戰。歐洲則不必。
事實上,歐洲作為一個大陸的優勢之一就是能夠激發不同語言、文化、宗教和歷史背景的人們之間的尊重與合作。
它可以與印度、中東國家、加拿大和日本等國家建立太空聯盟,這些國家都有大膽的太空野心,並且可以透過與歐洲的合作受益。
透過與他們合作,歐洲可以幫助實現一個平衡的全球太空生態系統,同時申明人類的太空野心最終應該代表全人類,而不是某個民族或國家。
時鐘在滴答作響
歐洲需要盡快採取行動,因為中國沒有放緩的跡象,而且已經開始退出。
最近的一些消息是,中國計劃建造兩個大型網路衛星星座,國網和G60星鏈。
這發出了一個明確的訊息:他們希望開發自己的系統和基礎設施,而不是依賴其他國家。換句話說,他們打算完全自給自足並進行競爭。
這可能會迅速影響 SpaceX 等公司目前的主導地位和收入以及亞馬遜柯伊伯計劃的成功,同時讓歐洲公司被拋在一邊。
鋼使鋼鋒利。縱觀歷史,世界各地的偉大人物和偉大公司甚至從最激烈的競爭對手那裡汲取靈感,並將其作為繼續努力和進步的動力。
因此,中國在太空領域的進步應該會激勵歐洲(和美國)改善自己的太空領域。
透過明智的投資、結構性改革、有利於創新的政策以及擁抱國內競爭和國外合作,歐洲不僅可以在太空競賽中繼續取得進展,而且可以開始趕上中國。
歐洲有足夠的能量、教育、創新和勇氣。他們只需要被利用。
博格丹·戈古蘭 (Bogdan Gogulan) 是 NewSpace Capital 的執行長兼董事總經理。
在歐洲新聞台,我們相信所有觀點都很重要。聯絡我們:查看@euronews.com發送推介或意見並參與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