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電力嚴重不足,美國太空總署的洞察號登陸器自 2018 年著陸以來一直從火星向地球發送數據,現已發出告別訊息。
由於著陸器的太陽能板上積滿了灰塵,因此無法啟動。最近幾週的沙塵暴加劇了這種情況,導致電池耗盡。
「我的能量非常低,所以這可能是我可以發送的最後一張圖像,」著陸器的推特帳戶上寫道,該帳戶由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運營。
推文繼續說:「不過別擔心我:我在這裡的時光既富有成效又平靜。如果我能繼續與我的任務團隊交談,我會的——但我很快就會在這裡結束。謝謝你和我在一起」。
噴射推進實驗室 12 月 18 日表示,洞察號沒有回應來自地球的通信,這「可能意味著太空船運作的結束」。
團隊繼續嘗試再次聯繫 InSight。
偵測火星地震
洞察號自 2018 年 11 月登陸這顆紅色星球以來一直處於靜止狀態,對這顆行星的深層內部進行了研究。
它降落在赤道上的極樂平原上,在那裡放置了一台地震儀來偵測地震活動並提供地球內部的 3D 模型。
它也使用熱探測器來研究火星的早期地質演化。
噴射推進實驗室表示,洞察號在第一個火星年(大約兩個地球年)內實現了其主要科學目標,探測到了1,300 多次「火星地震」以及多次流星撞擊,並深入了解了行星的內部構成。
《科學》雜誌上發表的兩篇研究論文詳細介紹了洞察號去年 9 月和 12 月探測到的隕石撞擊火星表面的情況。
撞擊引發的地震波揭示了火星外層地殼結構的新細節。
去年平安夜,一塊估計直徑為 5-12 m 的岩石墜落,形成了一個約 150 m 寬、21 m 深的隕石坑。
它引起了洞察號地震儀儀器檢測到的 4 級地震,而火星勘測軌道器上的攝影機則從太空觀察了這個隕石坑。
人們看到巨石大小的冰塊散佈在火山口的邊緣。
大型物體大約每年進入地球大氣層一次,但通常會在地球較厚的大氣層中燃燒。
「這次撞擊暴露了很多水冰,」洞察號科學團隊成員、布朗大學行星科學家英格麗德·道巴爾 (Ingrid Daubar) 在 10 月的新聞發布會上說道。
「這令人驚訝,因為這是火星上最溫暖的地方,也是我們見過的最靠近赤道的水冰地方」。
美國太空總署行星科學部主任洛里·格萊茲表示,雖然已知火星兩極附近存在冰,但未來的人類探索任務將致力於讓太空人盡可能靠近赤道,以適應更溫暖的環境。
赤道附近的冰可以提供飲用水和火箭推進劑等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