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迪決定在 2025 年 2 月關閉布魯塞爾工廠,反映出歐洲經濟的一個更普遍的趨勢:去工業化。歐洲新聞會見了受這一現象影響的工人,了解其實際影響並分析正在考慮的振興歐洲工業的解決方案
「我們很憤怒,因為我們被拋棄了」。斯塔夫羅斯是工會代表,在布魯塞爾奧迪工廠工作了近 40 年,他對這家德國汽車製造商於 2025 年 2 月關閉布魯塞爾工廠的決定並不滿意。
由於電動車型銷量下降和結構成本高昂,大眾集團子公司決定停止在比利時生產 Q8 e-tron 電動 SUV,並將其遷至墨西哥。
這項決定讓 4,000 名直接和間接員工處於不確定的狀態,特別是因為網站尚未找到買家。
但奧迪工廠的關閉在歐洲汽車產業並不是個例,歐洲汽車產業因成長乏力和中國車型的競爭加劇而遭受重創。自2024年初以來,有關減產、裁員和關閉工廠的公告源源不斷:意大利的Stellantis、法國的米其林,尤其是德國的大眾汽車,計劃關閉其本國的三個生產基地這在其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汽車產業的危機反映了數十年來困擾歐洲經濟的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去工業化。這個術語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在財富創造中所佔份額的減少。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在歐洲,工業佔國內生產毛額 (GDP) 的比重從 1991 年的 28.8% 下降到 2023 年的 23.7%,三十年來下降了近 18%。
有幾個因素可以解釋這種現象,包括自動化減少了對勞動力的需求,以及搬遷到成本較低的國家。
向服務經濟轉型、購買力下降、能源成本上升以及來自中國和美國等經濟體的競爭加劇也給歐洲工業帶來壓力。
因此,根據歐洲工會研究所編製的數據,2019年至2023年間,歐洲將有85.3萬個工業職缺消失。
“我感到一種反叛感,因為我失去了部分未來,但我們並沒有破產,”在奧迪生產線工作了5年的巴茲爾感嘆道。
和他的許多同事一樣,這位來自布魯塞爾的 30 歲年輕人對奧迪在 2023 年營業利潤近 63 億歐元的情況下關閉感到震驚。「我們不明白;我們認為這是不公平的”他補充道,譴責員工以營利為名的犧牲。
面對這種現象,歐洲正試圖透過關注所謂的「綠色」技術來加強其產業。歐洲綠色新政的工業計畫旨在加強資源獨立性並促進企業投資能源轉型。該計畫基於兩大支柱:一是尋求獲得這項轉型所需的金屬,二是「淨零」產業監管,支持致力於碳中和的企業。
UCLouivain 大學國際金融教授伯特蘭·坎德隆 (Bertrand Candelon) 表示,這些目標值得稱讚,但需要大量投資。
「動員8000億歐元(正如歐洲央行前行長馬裡奧·德拉吉在歐洲競爭力報告中所建議的,編者按)正在成為一項艱鉅的任務。考慮到目前的公共財政狀況,這將主要有利於那些有財力投資這些碳中和產業的大國」。
同時,中國和美國繼續對本國產業進行大規模投資,以鞏固其在包括歐洲在內的國際市場的地位。
坎德隆認為,這場工業主導地位的競賽越來越像一場貿易戰,這增加了歐洲在追求 2050 年碳中和目標的同時迎頭趕上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