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週三宣布,將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起與中國的兩起懸而未決的案件。
第一個案例是關於中國對立陶宛出口的限制,第二個案例是關於歐盟公司在法庭上保護其高科技專利的限制。
歐盟委員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在這兩種情況下,中國的措施都對歐洲企業造成了嚴重損害。”
「此外,中國對立陶宛的歧視性措施影響了歐盟內部貿易和歐盟內部供應鏈,並影響了歐盟內部市場的運作…取消這些措施符合歐盟的經濟和戰略利益。」它補充道。
中國開始了限制從立陶宛或歐盟進口含有立陶宛成分的產品2021 年 12 月,這個波羅的海小國允許台灣在維爾紐斯開設事實上的大使館。
北京認為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稱此舉「明顯違反」其一個中國政策。
據歐盟稱,中國拒絕立陶宛產品通關的舉動導致2022年1月至10月兩國之間的貿易額較上年同期下降80%。
歐盟委員會表示:“通過請求成立世貿組織專家組,歐盟正在保護其成員國免受中國的歧視性措施的影響,歐盟認為這些措施違反了世貿組織的規則。”
第二起案件涉及中國法院自2020年8月起發布「禁訴令」的做法,有效阻止擁有高科技專利的外國公司在包括歐盟法院在內的非中國法院保護其技術。
歐盟委員會認為,中國製造商正在利用這些反訴訟禁令向歐盟專利權持有者施壓,要求他們以更便宜的價格獲得歐洲技術。
歐盟委員會表示:“中國通過這些反訴訟禁令,單方面為本國企業的利益強加規則,損害了世貿組織保護智慧財產權的多邊體系。”
「透過請求世貿組織專家小組審理此案,歐盟尋求確保其高科技產業能夠有效行使其專利權,以保護創新投資,」它補充道。
世貿組織將於 12 月 20 日舉行的下次會議上審查歐盟的請求。
中國可以一次反對設立專家小組,但歐盟委員會表示,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它將重新提出請求。世貿組織專家小組的訴訟程序最長可達一年半。
歐盟委員會針對中國的貿易案件發生之際,歐盟正試圖重新平衡與北京的關係並遏制其某些依賴,特別是在技術和原材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