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上紅地毯,馬克宏抵達美國。
這次為期三天的訪問是法國總統的驕傲,他成為美國總統拜登邀請進行國事訪問的第一位歐洲領導人。
幾個月前就規劃好了,行程包括橢圓形辦公室會談、豐盛的晚餐和一場重要的記者會。
值此世界政治動盪之際,馬克宏和拜登坐下來交談時將討論哪些議題?
烏克蘭戰爭
馬克宏和拜登之間的關係一開始並不順利。
2021 年 9 月,華盛頓宣布與澳洲和英國結成 AUKUS 聯盟,剝奪了巴黎向坎培拉供應潛艇的價值數十億歐元的巨額合約。
但烏克蘭改變了這一切。
俄羅斯對其東部鄰國的入侵扭轉了兩國關係,馬克宏成為美國在歐洲的主要盟友之一。
「就像國際事務和政治中的許多事情一樣,這是一個分水嶺時刻,」倫敦經濟學院歐洲研究所專門研究法國政治和安全的研究員唐寧博士告訴歐洲新聞。
「那是2月24日」。
兩位領導人將討論基輔的財政和軍事支持,但關鍵問題將是衝突如何結束。
儘管拜登因向烏克蘭發放「空白支票」而面臨共和黨人越來越大的阻力,但歐洲的勇氣正在受到能源價格上漲和生活成本危機的考驗。
然而,唐寧博士表示,法國總理「並沒有像其他歐洲領導人那樣感受到壓力,因為他無法再次競選總統」。
“馬克宏沒有面臨同樣的動力來幫助結束戰爭和降低通貨膨脹。”
戰爭初期,這位第25任法國總統將自己定位為調解人,向普丁伸出援手,呼籲和談。拜登沒有支持法國總統的此類呼籲,堅稱決定權牢牢掌握在烏克蘭手中。
歐洲政治和跨大西洋關係教授喬里恩·霍沃斯表示,討論最終如何進行取決於美國的立場。
「美國有很多人,尤其是現實主義陣營,認為拜登打算發動這場戰爭,為烏克蘭取得勝利,從而將俄羅斯從大國名單中除名。換句話說,一場相當殘酷和殘酷的戰爭包羅萬象的戰略目標,」他說。
霍沃斯教授承認這種情況可能不會發生,但他表示,這種立場在歐洲遠沒有那麼普遍,這可能會成為法國和美國之間爭論的焦點。
不管怎樣,愛麗舍宮的一位消息人士將兩人的關係描述為“非常友好且非常信任”,並表示“在所有重要話題上都非常開放,特別是在烏克蘭危機方面”。
活力
能源價格飆升是烏克蘭戰爭最明顯的後果之一。
儘管這種影響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反響,但在歐洲尤其明顯,因為歐洲在戰前嚴重依賴俄羅斯能源。
進入美國。
美國已成為能源超級大國,在全球出口液化天然氣(LNG),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備受爭議的頁岩氣水力壓裂。
唐寧博士表示:「法國至少需要部分液化天然氣來取代已被切斷的俄羅斯天然氣。」不過他承認阿爾及利亞和波斯灣有替代供應商。
俄羅斯9月決定停止透過北溪管道向歐洲供應天然氣,這給該地區帶來了衝擊,導致石油和天然氣價格飆升。儘管這對其經濟造成了嚴重影響,但由於法國擁有大量核電,因此較少受到能源價格波動的影響。
霍沃斯教授詳細闡述了美國和法國將就能源問題的討論。
他對歐洲新聞台表示:“談判不會主要圍繞美國是否準備好供應——因為我確信他們準備好——問題將是關於價格。”
與傳統天然氣供應相比,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到歐洲的成本要高得多。它的生產、儲存和跨大西洋運輸的成本更高,而且產生的碳足跡也更大。
霍沃斯教授表示:“戰爭結束後,美國人在經濟和地緣戰略上的表現都比歐洲人好得多。” “馬克宏主要要傳達的信息是,幫助而不是阻礙歐洲符合美國的利益。”
貿易戰
談判的背景是潛在的美歐貿易戰。最近幾週,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因華盛頓頗具爭議的《通膨削減法案》而加劇。
美國希望為其綠色企業提供 3,560 億歐元的稅收減免和補貼,以保護該國免受能源價格上漲的影響並遏制化石燃料的使用。
但歐盟官員聲稱,這項產業政策是保護主義的、歧視性的,並將剝奪歐盟有價值的投資。
歐盟高級官員提議建立一個模仿的工業基金,使兩國更接近貿易戰。
霍沃斯教授說:“這是一個大問題,他們必須解決這個問題。”然而,他對這種爭論導致談判脫軌的可能性表示懷疑,因為它們「太重要了」。
“烏克蘭是最緊迫的問題”,他補充道。 「[他們]必須就下一步行動達成協議」。
週一,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約翰·柯比將馬克宏描述為美國最古老盟友的“充滿活力的領導人”,同時解釋了拜登決定對法國總統進行總統任期內的首次國事訪問。
愛麗舍宮消息人士也贊同這種外交上的共同點。
他們表示:“我們相信,今天我們在共同投資和創新方面擁有共同利益,特別是在我們與中國進行系統性競爭的背景下。”
中國
中國在印太地區日益增強的自信幾乎肯定會被討論。
「我毫不懷疑中國將被列入議程,」愛麗舍宮消息人士說。然而,他們的語氣略顯挑釁,試圖使法國和美國脫鉤。
「在與中國的關係方面,歐洲知道如何維護其主權並部署自己的工具。我們基本上希望中國與歐盟打交道......集體並避免像我們過去看到的那樣進行分割或分裂。”
唐寧博士聲稱法國是歐洲「最親華」的國家:它在貿易和投資方面對北京的依賴程度遠高於美國。
馬克宏多次試圖說服華盛頓允許北京在烏克蘭戰爭中擔任調解人,據說這激怒了拜登。
在他的領導下,美國對中國採取了強硬立場。 10月,拜登推出了一套全面的出口管制措施,禁止中國公司購買先進晶片和晶片製造設備,阻礙了北京成為科技超級大國的野心。
這意味著,在即將到來的訪問期間,雙方可能會在處理中國問題上出現分歧。
「拜登正在向北約施加巨大壓力,要求其加強反華言論,並將其稱為系統性威脅,但我認為馬克宏會強烈抵制這項呼籲,並試圖辯稱我們作為西方國家需要建立某種工作關係與中國合作,特別是為了避免中俄軸心,」霍沃斯教授告訴歐洲新聞。
他補充說:“目前尚不清楚拜登是否會在這一問題上做出讓步,因為他似乎正在進行一場十字軍東徵。”
氣候
另一個可能的議題是環境,兩人在控制排放和綠色能源方面探討了共同點。
「正如我們在主要氣候問題、生物多樣性、創新和技術上看到的那樣;有必要重新同步美國和歐洲的議程,」愛麗舍宮消息人士說。
然而,除了兩人願意參與有關環境的討論之外,人們也對馬克宏的綠色資歷表示懷疑。
「我對馬克宏的自我主義有點憤世嫉俗,」唐寧博士說。 「他在前往大馬士革的路上有一個保羅的時刻,一夜之間他成為了一名偉大的環保主義者。但我不相信」。
霍沃斯教授也懷疑氣候議題是否會被提上議程的重要立場。
「歸根結底,環境狀況可能是整個地球面臨的最大生存威脅——遠遠超過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對抗——但這不是拜登和馬克宏雙邊可以做的事情。”
“根據定義,整個過程是多國和多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