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使如何透過 Twitter 塑造敘事 | #TheCube

中國的「防火牆」早已為人所知,中國境內的公民無法存取許多西方社群媒體平台,從 YouTube 到 Twitter。

那麼,中國外交官會使用本國人民無法進入的平台,這是否違反直覺?

這項新舉措可能表明外交政策的轉變——為了解該國希望描繪的問題和敘述打開了一扇窗戶。這些報道與國內政治關係不大,與國際關係關係較大。

這些關鍵人物和外交官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社群媒體?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到台2019年6月促使一批其他大使加入推特。尊敬的駐馬爾地夫大使張立忠,同月內加入與駐奧地利大使李小驛,九月緊隨其後。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十月中旬標誌著他進入 Twitter 圈連同Lijian Zhao任命為新聞司副司長。

中國官方媒體長期以來一直在推特和臉書上發表評論,《中國日報》、《中國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等社論直接報道了中國對香港抗議活動的敘述。事實上,《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一直自 2014 年 8 月起在 Twitter 上。這些機構在香港抗議活動期間一直發表社論,強調中國在一系列問題上的立場——從美國兩黨法案、2019年《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到他們所謂的「外國干涉」抗議。

但這些貼文和簡介超出了香港示威活動的範圍。就連《中國日報》的簡介也將自己描述為一個「激發中美之間的建設性對話這些貼文可能具有很高的地緣政治意義,280 個字元的內容往往比官方聲明更深入。

其中一篇貼文連結回美國總統川普打趣說他有興趣購買格陵蘭島。儘管許多人對此不屑一顧,認為這是對擴大美國房地產市場的可笑攻擊,但中國官方媒體指出了一個潛在的、更複雜的可能性——格陵蘭島未開發的礦產潛力。中國日報在推特上發帖聲稱川普對格陵蘭的興趣「暴露了他對中國稀土金屬生產的焦慮」——中國在高科技領域擁有主導地位。

這些帳目能否顯示關鍵的外交政策目標?

中國大使發表的推文可以為了解中國外交政策提供另一個新的獨特視窗。只要看新大使小明在推特區發布的三條推文,就可以看到政府有哪些敘述和策略。

大使們一直在推特上反對香港的言論,這在許多外交社交媒體帳戶上得到了回應。曉明在推特上表示質疑新聞自由,稱媒體沒有報道“搶劫、放火和襲擊警察的活動」。中國駐英國大使也對NBA爭端進行了回應爭議正是透過這個平台開始的。

可以說,社群媒體上最有趣的話題之一是未被充分報導的話題——中國在非洲大陸的影響力日益增強,這是一個在各個帳號上重複出現的主題。兩個都小明以及中國駐奧地利大使,Xiaosi,都提到了中國在非洲各國的經濟利益。與此同時,弗拉基米爾·普丁 (Vladimir Putin) 於 10 月中旬在索契歡迎 47 名非洲領導人,這是兩個大國之間爭奪主導地位的鬥爭。

這裡的關鍵是,這些帳戶,無論是外交官或官方媒體的推特簡介,旨在在推特上維持中國的敘述,而這往往是川普的風景。

點擊上面的播放器,《The Cube》中的 Seana 會解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