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該雜誌的一項新研究,千禧世代和 X 世代比老一代更有可能罹患 17 種癌症柳葉刀公共衛生這顯示今天接觸致癌物和其他危險因子的機會比過去更大。
美國癌症協會 (ACS) 和加拿大卡加利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 1920 年至 1990 年間出生的近 2400 萬人中 34 種癌症的發病率數據,以及超過 700 萬人中 25 種癌症的死亡數據。
他們發現,1990 年出生族群的癌症發生率比前幾代人高得多,與發病率最低的族群相比,卵巢癌發生率高出 12%,子宮內膜癌發生率高出 169%。
1990 年組的小腸癌、甲狀腺癌、腎癌、腎盂癌以及胰臟癌的發生率也比 1955 年組高出兩到三倍。
雖然年輕一代大多數類型癌症的死亡率有所下降或穩定,但與女性相比,年輕人更有可能死於子宮內膜癌、肝癌和肝內膽管癌,以及膽囊癌和其他膽道癌、睪丸癌和結直腸癌。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ACS 監測和健康公平高級副總裁艾哈邁丁·傑馬爾(Ahmedin Jemal) 表示,千禧世代和X 世代的發病率上升表明,美國的癌症負擔將繼續增加,「阻止或逆轉數十年來對抗該疾病的進展」科學團隊在一份聲明中說。
根據統計,2022 年約有 2,000 萬人被診斷出罹患癌症,970 萬人死亡全球估計來自世界衛生組織(WHO)。
最常見的癌症是肺癌、女性乳癌、大腸癌、攝護腺癌和胃癌。
科學家已經知道年輕一代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更高,但這項新研究在名單中增加了八種新癌症:一種稱為賁門胃癌、小腸癌、雌激素受體陽性乳癌、卵巢癌、女性肝癌、女性非 HPV 相關口腔癌和咽癌、男性肛門癌和男性卡波西氏肉瘤。
研究作者表示,雖然尚不完全清楚為何年輕一代的癌症發生率較高,但部分原因可能是兒童時期或年輕時的風險所致。
可能的罪魁禍首包括接觸污染物和其他環境毒素、肥胖、久坐的生活方式、富含飽和脂肪和超加工食品的不健康飲食以及不良的睡眠習慣。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監測和健康領域的高級首席科學家Hyuna Sung 表示,同一代人出生的人「擁有獨特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氣候環境,這會影響他們在關鍵的發育時期接觸癌症風險因素的機會」 ACS 的公平科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該分析包括美國人,因此結果可能不會直接適用於其他地方。然而,鑑於其他國家也在努力應對環境和生活方式趨勢的世代轉變,這些發現可能會為研究人員試圖確定疾病的根本原因提供線索。
傑馬爾說:“這些數據凸顯了識別和解決 X 世代和千禧一代人群潛在風險因素的迫切需要,以便為預防策略提供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