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進化出了說話能力,而猴子卻只能用叫聲、吱吱聲和咕嚕聲來溝通?
這個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科學家,他們將我們最近的靈長類表親無法複製人類語音的原因歸咎於它們的聲音解剖結構。
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還不能完全證實我們進化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使我們能夠說話,而猿和猴子卻不能,因為我們的聲音結構看起來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幾乎相同。
現在,一項新研究週四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文章聲稱已經找到了答案——但這並不是任何人所期望的。
一個主要在日本的研究小組透過分析43 種靈長類動物的發聲器官——喉部,發現所有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從猩猩到黑猩猩——的喉嚨裡都有一個人類所沒有的額外特徵。
說話和發展語言的能力
雖然人類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都是透過迫使空氣通過喉部,引起組織褶皺振動來發出聲音,但猴子和猿類還有一個額外的特徵,即稱為聲膜或聲唇的薄組織瓣。
與猿猴和猴子相比,人類被發現缺乏這種解剖學聲膜(聲帶上方的一塊小肌肉),以及稱為氣囊的氣球狀喉部結構,猿和猴子利用氣囊發出我們大聲的叫聲和尖叫聲。
研究人員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失去了這種額外的發聲組織,以某種方式簡化和穩定了從喉嚨發出的聲音,並讓我們及時發展說話的能力,並最終發展出非常複雜的複雜語言。
另一方面,猴子和猿類保留了這些聲唇,這並不能真正讓它們控制聲音的變化和音域並產生穩定、清晰的聲帶振動。
該研究稱:“矛盾的是,人類口語的複雜性卻隨著我們喉部解剖結構的簡化而增加。”
透過手語進行交流
目前還不清楚人類何時失去了猿類和猴子身上仍然存在的這些額外組織並能夠說話,因為喉部的軟組織沒有保存在化石中,研究人員只能研究活體物種。
我們知道,這一定是在智人譜系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分裂之後的某個時間發生的,大約六、七百萬年前。
猿類和猴子尚未發展出像人類一樣說話的能力,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無法清晰地相互溝通。
儘管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聲音解剖結構不允許它們形成元音和正確的單詞,但它們有一個複雜的溝通系統,主要基於肢體語言而不是口頭聲音。
但猴子和猿類也被證明能夠與人類溝通。
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和人類之間的互動歷史上,研究人員已經能夠教導猿類和猴子與人類溝通。
例如,大猩猩 Koko 因能夠使用 1,000 多種手語手勢而聞名,而倭黑猩猩 Kanzi 據報道能夠使用鍵盤進行交流。
但說到聊天,猴子和人類可能永遠無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