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中國和歐洲如何征服海洋

在航海史上,中國和歐洲之間的聯繫是一個透過幾個世紀的探索、貿易和創新編織而成的故事。在這一集的《跨文化》中,我們將踏上一段旅程,探索將這兩個遙遠地區聯繫在一起的豐富的海洋遺產。

幾千年來,中國一直將海洋視為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管道。

海上絲綢之路是海上航線網絡,是這種互聯互通的命脈,使茶葉和絲綢等貴重商品能夠運送到全球遙遠的角落。

在危險的水域航行是一項危險的工作,尤其是對於滿載重型貨物的船隻而言。中國造船廠設計了一個革命性的解決方案:福船。這些船隻引入了水密艙壁技術,增強了它們抵禦風暴和洶湧海面的能力。

「遠古時代,在福建沿海,我們的祖先就生活在海上,靠海生活。」福船模型製作者張國輝說,「船舶基本上是他們的生計來源,所以它不斷地演變,從最早的木筏和獨木舟為福船,專為長途航行而設計。

考古證據表明,早在宋代(10至13世紀),商船就採用了艙壁,這種做法在現代造船業中仍然沿用。這些隔板不僅可以防止發生事故時完全被淹沒,而且有利於貨物儲存和穩定性。

郭輝解釋說,“福船”這個名字部分來自這些船的製造地“福建”,以及漢字“福”的吉祥含義,寓意“吉祥如意”。

福船的復興

當現代鋼殼船舶取代了傳統的福船時,林培宗和他的團隊在2020年承擔了建造明代福船的全尺寸複製品的艱鉅任務。這項努力重新點燃了古代航​​運探險的精神。

「我當了九年水手,繼承了製造水密艙室的技術。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海上的人來說,福船就是我們的家。我的夢想是和福船一起航行海上絲綢之路」 ,”培宗說。

Nao Victoria:歐洲環遊世界的冒險之旅

如果說福船將中國帶向世界,那麼維多利亞號則名副其實地繞過了它。

1519 年,葡萄牙探險家費迪南德·麥哲倫踏上了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航海之旅。他率領一支由五艘船組成的小艦隊從塞維利亞起航,代表西班牙王室的任務是尋找一條通往摩鹿加群島(位於現代印度尼西亞)或香料群島的西部航線。

穿越浩瀚的太平洋,飢餓和壞血病開始襲來。接下來是一段為期三年的艱苦旅程,充滿了叛亂、謀殺和最終的死亡。這是一趟穿越太平洋的危險旅程。

在跨越太平洋的 100 天航行中,船員們面臨飢餓和壞血病等嚴峻挑戰。維多利亞號上的生活很嚴峻,淡水和水果的取得有限。他們中的許多人沒有倖存。

「他們低估了太平洋的大小,因此沒有足夠的裝備來穿越太平洋,」Nao Victoria 號大副哈維爾·胡安·波羅·波羅 (Javier Juan Polo Polo) 解釋道。 “此外,其中一些人被當地人或葡萄牙人困住、俘虜或殺害。”

胡安·塞巴斯蒂安·埃爾卡諾的勝利

到達菲律賓後,麥哲倫在與當地部落的戰鬥中被殺。隨後,探險隊落入胡安·塞巴斯蒂安·埃爾卡諾 (Juan Sebastián Elcano) 的手中,他率領並繼續航行。埃爾卡諾獨自駕駛「維多利亞號」橫渡印度洋,繞過非洲好望角,帶著一船香料返回西班牙,完成了環球航行。

「這很有趣,因為在探險開始時他甚至不是船長,他參加了針對麥哲倫的叛亂。後來由於船員減少,他得到了晉升。

在啟航的 250 人中,只有 18 人乘坐 Nao Victoria 返回,但他們卻取得了不朽的壯舉。他們的旅程向西方世界介紹了太平洋、新香料和新的重要貿易路線,同時也揭示了地球的真實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