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的一個新展覽將探討印尼的獨立和荷蘭在東南亞的殖民主義。
在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舉辦的題為「革命!印尼獨立」的展覽中,所展示的內容將凸顯荷蘭殖民主體的苦難。
一個房間裡播放著一段荷蘭軍隊監督焚燒印度尼西亞村莊房屋的視頻,而幾米之外,擺放著用書皮縫製的嬰兒衣服——這是母親能找到的唯一的布片。
這只是展示這個島國從二戰和三個世紀殖民統治的廢墟中暴力誕生的展覽之一。
印尼獨立戰爭透過23 名目擊者的眼睛展現,從一個拿著一盒水彩畫的印尼小男孩在家鄉偷偷地畫出軍隊的動向,到著名攝影師亨利·卡地亞-布列松拍攝的蘇加諾總統在蘇丹宣誓就職的標誌性照片1949 年 12 月 17 日,日惹宮殿。
展覽包括有關荷屬東印度群島向印度尼西亞的動盪轉變的繪畫、宣傳品、影片和照片。
該展覽是國家博物館審查的一部分荷蘭的殖民歷史去年舉辦了一場關於該國在全球奴隸貿易中所扮演角色的大型展覽。
「如果你看看荷蘭的教育體系,就會發現印尼的獨立是從荷蘭的角度來描述的,我們認為不斷拓寬我們的歷史非常重要,」博物館館長塔科·迪比茨說。
殖民展覽中的語言爭議
展覽將於明年前往印度尼西亞,由兩位荷蘭和兩位印度尼西亞策展人共同策劃。
印尼策展人之一、歷史學家邦妮·特里亞納(Bonnie Triyana)上個月批評展覽中使用「bersiap」一詞,引發爭議。
他在荷蘭報紙 NRC Handelsblad 上寫道:“如果我們一般使用‘bersiap’這個詞來指代革命期間針對荷蘭人的暴力行為,那麼它就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含義。”
這個詞的意思是“做好準備”,在荷蘭經常用來指二戰結束後獨立鬥爭初期印尼人的暴力行為。
一個團體已就該術語的使用向警方和檢察官提出投訴,稱博物館「故意繼續使用這一以殖民方式侮辱印尼人的術語」。
「我們想使用(這個詞),」特里亞納說。
“我想做的是(給出)上下文解釋。讓人們理解這個詞的含義,至少從我作為印度尼西亞歷史學家的角度來看。”
迪比斯理解這個術語所引起的爭議,這個術語用來描述衝突所造成的部分痛苦。
他說:“進行這樣的討論是可以理解的,我認為關於詞語的使用或術語的使用進行討論非常重要,因為對於許多遭受巨大痛苦的人來說——他們的孩子、他們的孫子。” “對他們來說,今天的歷史仍然很重要。”
印尼獨立紀念日
1945 年 8 月 17 日,印尼宣布獨立,結束了日本在二戰中的統治地位以及荷蘭 350 年的殖民統治。但荷蘭為維持控制權進行了四年的激烈鬥爭,直到 1949 年承認印尼獨立。
荷蘭領導人回應了有關荷蘭軍隊在獨立戰爭期間行動的廣泛報導;在 2020 年對印尼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威廉-亞歷山大國王為鬥爭期間「荷蘭人的過度暴力」道歉。
針對暴力事件的一項重大研究項目將於本月稍後公佈其研究結果;
阿姆斯特丹大學歷史學教授雷姆科·拉本表示,這次展覽的方式具有開創性。
“這是......印度尼西亞革命第一次以印度尼西亞革命的形式向荷蘭公眾展示,而不僅僅是荷蘭在印度尼西亞的非殖民化戰爭的經歷。”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