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應對中國貿易困境:抵禦進口、吸引投資

歐盟領導人在去年夏天的峰會結論中將中國描述為合作夥伴、競爭對手和系統性競爭對手。該描述的模糊性也反映在最後週五歐盟委員會決定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徵收高達 35.3% 的高關稅,歐盟行政部門介入克服成員國的矛盾心理和反對。

這反映了歐盟目前走在微妙的鋼絲上,它平衡了一些成員國保護其貿易免受中國市場補貼和有效影響的本能,與其他成員國熱衷於保護現有的中國外國直接投資並吸引更多投資的本能。

在貿易防禦工具委員會(委員會聚集了對委員會提案進行投票的成員國的專家)中,德國在匈牙利、馬耳他、斯洛維尼亞和斯洛伐克的支持下,都試圖阻止徵收關稅。

其餘國家以 12 票棄權,意見分歧較大:奧地利、比利時、克羅埃西亞、捷克、塞浦路斯、芬蘭、希臘、盧森堡、葡萄牙、羅馬尼亞、西班牙、瑞典。同時,十個國家對委員會的提案投了贊成票:保加利亞、丹麥、愛沙尼亞、法國、愛爾蘭、義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荷蘭和波蘭。

投資而不是出售?

Van Bael & Bellis 律師 Victor Crochet 表示,“歐盟委員會這一決定背後的想法是,中國人不會向歐洲出口產品,而是會在歐洲進行投資。”但各國政府似乎對這兩者可能相互排斥持謹慎態度,並擔心抵禦更便宜的中國進口產品可能會影響亞洲崛起大國對歐盟的根深蒂固的投資。

根據歐盟委員會數據,2023年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達47億歐元,較2022年下降10%。

當然,投票模式反映了歐盟成員國內部對中國經濟關係的不同關係和態度。

不同尋常的是,對於一項重大貿易措施來說,這項行動是在歐洲製造業強國和主要經濟體德國的反對下採取的。自歐盟委員會首次對中國電動車產業發起調查以來,柏林一直是個孤獨的參與者,熱衷於捍衛其產業(尤其是汽車產業)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以供應中國市場。

對德國來說,在市場條件困難的逆風中,這種准入變得更加關鍵,因為經濟衰退導致中國的需求放緩,而歐洲市場對中國汽車製造商生產的電動車的需求也有所放緩。

「德國捍衛大眾汽車等汽車公司的既得利益,」布魯塞爾布魯蓋爾智庫分析師艾麗西亞·加西亞·埃雷羅(Alicia Garcia Herrero)在周五投票後表示。 “雖然大眾汽車因為不再從歐洲出口而在歐洲裁員,但德國投票反對歐盟關稅,[其決定]有利於中國工人在中國市場生產的德國汽車。”

一些成員國渴望接受中國的慷慨,例如匈牙利,自去年12月電動車巨頭比亞迪決定在匈牙利開設工廠以來,匈牙利投票反對關稅,並成為中國的首選目的地。

9月初,西班牙首相佩德羅·桑切斯對中國發動魅力攻勢,但他投了棄權票。 4月,中國奇瑞汽車與EV Motors簽署了在西班牙生產汽車的協議。中國電動車公司蔚來汽車一直對奧迪位於布魯塞爾的虧損工廠表現出一定的興趣,比利時是另一個投下棄權票的國家。

法國和義大利等其他成員國都更加全力支持關稅。兩國都擁有強大的汽車產業,但在中國的銷量較少,並且都熱衷於捍衛國內市場。

加西亞·埃雷羅表示,歐盟徵收的電動車關稅仍低於巴西、加拿大、印度、土耳其和美國的同等關稅。 “55%的中國電動車銷往歐洲,還能去哪裡?”她問。 「關稅可能會更高;我們沒有與中國交戰,」一位歐盟外交官補充道。

保護自己的利益

徵收關稅的舉動也顯示歐盟正在偏離明確的意識形態開放市場立場。它也鞏固了對中國實施更保護主義的議程,該議程始於2019年通過的《外國補貼條例》,該條例於2023年生效。

這使得歐盟有權篩選和防範非歐洲國家補貼企業的外來投資。 「在中國人眼中,這是一種反華防禦工具,」克羅切特說。

中國已經開始報復,就歐盟徵收臨時關稅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上訴。

它還威脅要對法國奢華白蘭地干邑以及豬肉和歐洲乳製品徵收關稅。然而,這些威脅,尤其是針對法國的威脅,似乎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對法國和義大利來說,他們的汽車工業是第一位的。法國方面,這與他們過去幾年的經濟政策是一致的,即更加重視工業而不是農業和奢侈品行業,」克羅切特補充道。

徵收關稅向歐盟發出了明確、統一的訊息,但成員國內部潛在的意見分歧表明,貿易關係將仍然模糊且零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