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汽車產業正面臨一系列不利因素,導致寶馬、賓士、保時捷、Stellantis、雷諾和大眾等頂級製造商的市場估值處於或接近歷史低點。
這些公司面臨重大挑戰,從中國等主要市場的需求疲軟到電動車(EV)領域的競爭加劇,削弱了投資者的信心。
BMW的獲利預警:一個轉捩點
週二,寶馬股份公司股價暴跌11.2%,這是該公司自2020 年3 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隨後出現了大幅拋售。
此次評級下調主要歸因於寶馬最重要的市場之一中國的需求疲軟。
BMW的股價目前僅為 12 個月預測收益的四倍。
其市值(438 億歐元)幾乎相當於 2024 年上半年末公佈的汽車淨現金(432 億歐元),突顯了市場對該公司未來成長前景的嚴峻展望。
歐洲汽車製造商估值觸及危機水平
這種估值下降並非BMW獨有。 2023年,歐洲六大汽車製造商中有五家股價暴跌,其中Stellantis和寶馬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市值均下跌超過30%。
雷諾是個例外,今年迄今小幅上漲了 3%,儘管其估值仍然疲弱,與該行業的其他公司一致。
保時捷公司是唯一一家本益比達到兩位數的公司,但即便如此,仍低於歷史平均值。
大眾汽車最近大幅削減了在德國的產量,這是自 1938 年以來首次關閉在德國的工廠,目前該公司的本益比僅為預期收益的三倍,為該公司歷史最低水平。
歐洲六大汽車製造商的總市值約為2,600億歐元,不到特斯拉市值的一半。
歐洲銷量下滑
歐洲各地的新車銷售也出現下滑。
高盛(Goldman Sachs)分析師喬治·加利爾斯(George Galliers)表示,根據銷售天數進行調整後,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主要市場的8月銷售額同比出現兩位數下降。
這四個國家的年化銷售率(SAAR)下降了16.7%,反映出歐洲宏觀經濟環境困難。
加利爾斯寫道:“我們認為,由於政治和宏觀不確定性,能見度仍然很低。電池電動車銷量仍然面臨壓力,出現大幅下滑。”
整個歐洲汽車市場正受到政治不確定性、通膨上升和利率上升的壓力,所有這些都影響著消費者支出。
此外,電動車(EV)的銷售曾經是一個亮點,但由於與傳統內燃機(ICE)汽車相比較高的購買價格和較快的折舊速度,現在正面臨障礙。
德國競爭力下降
作為歐洲汽車市場支柱的德國汽車工業受到外部競爭的打擊尤為嚴重。
漢堡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Cyrus de la Rubia 博士強調了影響德國汽車製造商的主要挑戰:「影響德國製造業的最重要因素是德國汽車和機械製造商的全球市場份額日益流失給中國競爭對手。
“不幸的是,這個問題仍然存在。”
最新數據顯示,2024 年歐洲汽車製造商的純電動車市佔率均出現下降美國銀行的全球電動車追蹤顯示。
Stellantis的市佔率從一年前的4.0%下降到7月的2.7%,福斯汽車的市佔率從7.5%下降到6.6%,而賓士的市佔率則縮減至僅1.9%。
成本上升,電動車的採用速度放緩
歐洲汽車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是電動車相對於內燃機汽車的成本較高。
儘管運行成本較低,但在德國和法國等主要市場,純電動車的初始購買價格仍比內燃機汽車高出約 20%,即使在政府補貼後也是如此。
較高的成本加上電動車技術的快速進步,導致舊車型折舊速度加快,進一步阻礙了電動車的廣泛採用。
隨著歐洲應對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和來自亞洲的激烈競爭,其汽車製造商面臨恢復市場信心的艱苦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