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令人驚訝的是,這項壯舉是在美國利率維持在 5.5% 的情況下實現的,許多人認為這一因素將成為納斯達克 100 指數上漲的難以逾越的障礙。
今年迄今為止,美國科技股指數已飆升 55%,令人印象深刻,這是自 1999 年科技網路熱潮以來表現最好的一年。
同時,在大西洋的另一邊,歐洲斯托克斯科技指數今年迄今已上漲 33%,但仍比 2021 年之前的高點低約 10%。
這種差異引發的一個突出問題是,為什麼歐洲科技股的表現繼續落後美國科技股?
答案在於數字,不可否認美國科技股在全球舞台上的主導地位尤其是在人工智慧、半導體和電動車等高附加價值領域。
美國最大的七家科技公司,通常被稱為“七巨頭”,包括字母公司(Google),亞馬遜公司,蘋果公司、Meta Platforms Inc、微軟公司、英偉達公司和特斯拉公司的總市值超過驚人的 12 兆美元(11 兆歐元)。
客觀來看,它們的價值幾乎相當於歐洲四大經濟體德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國內生產毛額的總和,達13兆美元。
當我們比較歐洲七大科技公司時,它們的總市值僅 7,050 億美元,比美國同業低約 20 倍。
就收入而言,過去 12 個月,七巨頭創造了驚人的 17,200 億美元,而歐洲同行的收入僅為 1,330 億美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技術主導地位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十多年來,這一直是一種流行趨勢。
過去10年,美國主要科技公司的年均營收成長率高達27%,令人印象深刻,而歐洲科技公司則落後,年均營收成長僅10%。
美國科技公司在每個關鍵產業的表現一直優於歐洲同業。例如,2000年6月,芬蘭諾基亞的市值達到3,000億歐元,比蘋果公司200億歐元的市值高出15倍之多。快進到 2023 年 12 月,蘋果的市值已飆升至超過 3 兆美元,是諾基亞的 175 倍。
即使在德國經濟引以為傲的汽車業,歐洲公司也在追趕美國同業。
特斯拉的市值為 8,170 億美元,目前是德國頂級汽車製造商大眾汽車公司的 10 倍以上。
我們不要忘記半導體產業。歐洲最大的晶片製造商ASML控股公司的市值僅為英偉達公司的五分之一。
總而言之,歐洲科技公司難以與美國同業競爭的原因深植於美國在高科技領域長期佔據主導地位的趨勢。為了彌補這一差距,歐洲需要優先考慮創新,大力投資研發,並為科技新創企業創造更有利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