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觀點。總統大選即將來臨,美國感到憤怒和擔憂

在搖擺州,唐納德·川普目前的優勢為 5 個百分點:48% 的人會投票給他,43% 的人會投票給喬·拜登。

如果現在以無黨派人士身份參選的前民主黨人小羅伯特·F·甘迺迪也參選,川普的優勢就更大,上升至8個百分點:42%支持川普,34%支持拜登,11%支持甘迺迪。

然而,距離做出決定的那一天還很遙遠。

數字說明了什麼?

麥克勞克林建築事務所進行了一項調查1 月 16 日至 21 日期間,對 17 個選舉戰場州的 1,600 名可能的大選選民進行了調查。

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美國選民(73%)認為該國的事情正在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而只有 27% 的人認為事情進展順利。

就經濟而言尤其如此:生活在搖擺州的人中有一半表示,自喬·拜登就任總統以來,他們的生活變得更糟,33%的人表示,他們的情況並沒有因為他們的承認而改變,只有17%的人表示,他們的生活水準有所改善。

目前,45%的選民在想到國家狀況時感到憤怒或失望,41%的選民感到擔憂或恐懼。自去年以來,他們的份額增加了六個百分點。只有 14% 的人感到自豪,自 2023 年以來,他們的比例下降了 4 個百分點。

研究的細節還表明,唐納德·川普是當今「憤怒的領導者」。

在那些感到憤怒和失望的人中,川普對拜登的優勢接近30個百分點(本輪川普獲得了60%的選票,拜登只得了31%)。

然而,在那些感到擔憂和恐懼的人中,競爭更加激烈:拜登領先 6 個百分點,為 48/42。然而,後者在美國選民中所佔的比例正在上升。

這種情況在很多方面都是可以理解的。通貨膨脹的爆發、隨之而來的經濟不確定性、不受控制的非法移民、美國城市公共安全的惡化,或是世界各地肆虐的武裝衝突數量和風險的大幅增加,都增加了選民的擔憂和恐懼。

世界似乎越來越難以預測。我們生活在一個焦慮、不確定的時代。

贏得溫和派選民的支持是通往勝利的道路

隨著總統選舉的臨近,那些對政治不感興趣的溫和派、中間派選民,或自認為獨立的選民,在政治意義上越來越活躍。但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意見可能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性。

在這群人中,恐懼和憂慮佔大多數:45%的「溫和派」選民對國家狀況感到擔憂,39%的人感到憤怒和不滿,只有16%的人感到自豪。

透過動員中間派,即所謂的「溫和派」選民,在經濟和政治方面日益不確定的世界中尋求保護和安全的人的比例和重要性可以進一步增加。

對唐納德·川普和喬·拜登來說,贏得這些選民都是一項政治挑戰。

例如,匈牙利總理維克多·歐爾班 (Viktor Orbán) 在 2010 年連任前就面臨類似的挑戰。

當時,匈牙利正遭受2008年全球經濟大危機的影響,選民憤怒又絕望。

隨後,歐爾班的競選重點是“聽到、看到、感受到匈牙利人對經濟的恐懼和擔憂”,而出路就是推翻執政的左翼政府,實現“強大的匈牙利”。

歐爾班之所以贏得選舉,除了憤怒的右翼選民之外,他也關注那些對家庭未來感到擔憂、缺乏安全感和恐懼的溫和派。

一場角色大戰即將展開

美國總統大選始終是一場人物之戰。

戰場州的選民認為喬·拜登是一位軟弱的領導人。 74%的人認為他是一位軟弱的領導者。他被認為太老了,許多人質疑他的心理健康狀況(82% 的選民)。

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人將他視為一種見識很多、經歷很多、理解很多的「爺爺、爺爺」人物。他理解那些擔心的人,擔心家庭和國家的未來。

作為「憤怒的美國人」的領袖,唐納德·川普無疑是強大的、有魅力的、不畏戰鬥的。然而,重要的是你為誰而戰以及為什麼而戰。

你可以對抗中國、華盛頓腐敗的官僚機構,甚至激進左翼——這一切都遠離許多人的日常生活。

也可以說,這一切都是「政治中的政治」。那些對未來感到擔憂和焦慮的人需要一個強大的領導者來利用他的權力來保護他們。美國家庭、早起者、體面的工人——美國的支柱。

然而現在,川普是憤怒者的倡導者。在競選期間,他是否能夠吸引那些擔心自己或家人的未來的人將會變得非常清楚。

即使在這一組中與拜登幾乎持平,也會使 11 月的選舉向川普的方向傾斜。

一個強而有力的領導者的出現?

唐納德·川普現在需要進行富有成效的鬥爭,他可以挺身而出,保護美國家庭免受犯罪、恐怖主義風險和通過開放邊境流入的毒品販運的影響,同時確保那些努力工作的人也能謀生,而不僅僅是為了謀生。

他的鬥爭還包括防止美元失去購買力,同時確保家庭能夠使用負擔得起的能源。

在這些鬥爭中,溫和派選民可以感覺到,強有力的領導人不僅擊敗了他的政治對手,而且對他們也很有用,因為他為他們而戰,保護他們,並且可以創造安全。

對川普來說,打擊這種富有成效的衝突可能會贏得溫和選民的支持,從而帶來另一場勝利。

約翰‧麥克勞克林 (John McLaughlin) 是麥克勞克林聯合公司 (McLaughlin & Associates) 的執行長。

在歐洲新聞台,我們相信所有觀點都很重要。聯絡我們:查看@euronews.com發送推介或意見並參與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