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比斯德哥爾摩:歐洲「漂浮監獄」的曲折過去

近幾個月來,斯德哥爾摩畢比酒店多次成為頭條新聞。

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英國政府決定在這艘大型駁船上安置尋求庇護者,該駁船於週一開始,船上約有 50 人。

保守黨聲稱,在庇護案件積壓創紀錄的情況下,它提供了具有成本效益的住宿。然而,此舉被廣泛譴責為危險、不人道且不節省成本。

然而,這只是畢比曲折歷史的最新篇章。

它在歐洲各地被用來安置露宿者,作為浮動拘留中心,甚至成為炸彈威脅的對象。

該船由荷蘭公司 Nederlandse Scheepsbouw 於 1976 年建造,於 1992 年改裝為住宿駁船。

目前的所有者畢比巷(Bibby Lane)—與奴隸貿易有著“明顯的歷史聯繫”,根據英國難民委員會稱,它可以容納 500 多人的「豪華」住所,儘管最初的裝修只能容納 222 人。

由於擔心過度擁擠,英國消防隊聯盟警告說,這艘 47 年歷史的船隻對於居住在那裡的任何人來說都將是「潛在的死亡陷阱」。

20 世紀 90 年代末,Bibby 為德國漢堡的無家可歸者提供了 52 個過夜床位。

時任漢堡社會事務參議員赫爾格里特·費雪-門澤爾當時表示,德國當局將這艘船作為一項緊急措施,以確保「冬天沒有人睡在街上」。

身分檢查、犯罪和房間的大小使許多露宿者遠離駁船,報道1994 年,德國左翼新聞媒體 Taz。

報告指出,只有 65% 的床位被使用,無家可歸者則遠離駁船。

接下來,這艘長 90m、寬 27m 的巨輪於 2005 年在鹿特丹被用來拘留尋求庇護者。

荷蘭監管機構稱畢比是一個“壓抑的環境”,儘管據報道此後已經進行了翻新。

2008 年 2 月,阿爾及利亞尋求庇護者拉希德·阿卜杜勒薩拉姆 (Rachid Abdelsalam) 在船上因心臟衰竭去世。

監測組織「國家觀察」稱,其他被拘留者聲稱,儘管他們警告看守拉希德的健康狀況不斷惡化,但他的牢房門在他死後兩小時才打開。報道2012年。

國家觀察補充說,這些船隻進入監獄因提供低品質的醫療保健和糟糕的服務而臭名昭著,引發了被拘留者的多次絕食和騷亂。

荷蘭記者羅伯特·范德格里恩德(Robert van de Griend)以保安臥底身份記錄了囚犯的「惡劣待遇」。

新設施建成後,鹿特丹隨後關閉了畢比和其他拘留中心。

接下來,建築工人將留在這艘近 11,000 噸的龐然大物中。

2013 年,Petrofac 使用 Bibby 來容納北海蘇格蘭設得蘭天然氣廠的工作人員。

2015年,一名心懷不滿的前海上工人告訴緊急服務部門,這艘駁船上以及停泊在設得蘭群島勒威克港的另一艘住宿船都被安置了炸彈。

他承認有威脅和虐待行為,因此被判處六個月的標記令。

最後一艘「浮動船」畢比號於 2017 年被從勒威克拖走,此前一年多以來,除了一名保安外,無人居住。

設得蘭時報港務局表示,這艘船為這個偏遠的群島帶來了可喜的收入,儘管他們現在希望能騰出停泊空間。

幾個月後,它是報道根據《愛爾蘭時報》報道,關於使用畢比作為愛爾蘭戈爾韋大學生的浮動住宿的討論正在進行中。

然而,由於碼頭被認為不合適以及對規劃許可的擔憂,這些計劃很快就被放棄了。

西愛爾蘭城市當局表示,學生住宿危機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解決。

4 月,英國政府宣布將使用駁船安置尋求庇護者,因為該國正在努力解決創紀錄的 166,000 件積壓的庇護案件。

開始將人員送上這艘可容納 500 人的船的計劃一再被推遲,據報道,英國納稅人因延誤而損失了 350 萬歐元。

部長們聲稱畢比將有助於減少每日帳單 650 萬歐元由納稅人出資為尋求庇護者提供住宿的飯店,現有設施已滿。然而,這艘船是否是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存在爭議。

批評者指出,只有保守黨政府削弱了庇護系統,並且未能迅速處理申請,三分之二的人等待六個月以上才能做出初步決定,因此才需要酒店。數位由政府研究所展示。

“作為一名酷刑倖存者,我深感不安的是,政府正在實施殘酷的計劃,將難民塞進一艘被稱為‘潛在死亡陷阱’的駁船上。”科爾巴夏·豪蘇,倖存者賦權總監免於酷刑的自由在發給歐洲新聞台的聲明中。

他補充說:“不應懲罰像我這樣經歷過這麼多事情的人,而應該為倖存者提供保護和支持。”

「本屆政府是時候停止強迫難民住在不安全和有辱尊嚴的住所中浪費時間了,而應該集中精力重建一個以人道和同情心對待人們的庇護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