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戰舉報人丹尼爾·埃爾斯伯格去世,享年 92 歲

創造歷史的舉報人丹尼爾·埃爾斯伯格去世,他通過洩露五角大樓文件,揭露了政府長期以來對越南戰爭的懷疑和欺騙,並激發了理查德·尼克松總統的報復行動,最終導致他辭職。他92歲了。

艾爾斯伯格的行為導致最高法院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第一修正案裁決,他在二月透露自己患有胰腺癌晚期。週五早上,他的家人在發言人朱莉婭·帕塞蒂 (Julia Pacetti) 發布的一封信中宣布了他的去世消息。

信中部分內容寫道:“他沒有感到痛苦,周圍都是充滿愛的家人。” 「謝謝大家在過去幾個月裡對丹傾注的愛、讚賞和祝福。這一切都溫暖了他生命盡頭的心。

直到 1970 年代初,艾爾斯伯格透露自己是國防部關於美國在印度支那角色的 47 卷、7,000 頁的研究報告的來源,他一直是政府軍事精英中地位顯赫的一員。他是哈佛大學畢業生,自稱“冷戰士”,在 20 世紀 60 年代擔任越南問題私人和政府顧問,在戰場上冒著生命危險,獲得了最高的安全許可,並受到民主黨和共和黨官員的信任。行政部門。

他後來指出,他因其「謹慎的才能」而受到特別重視。

但與數以百萬計的其他美國人一樣,無論是在政府還是在政府之外,他都反對越南長達數年的戰爭,政府聲稱這場戰鬥是可以獲勝的,北越戰勝美國支持的南方將導致疫情蔓延。與許多其他戰爭反對者不同,他處於一個特殊的位置,可以發揮作用。

他在2002 年的回憶錄《秘密:越南迴憶錄和五角大樓文件》中寫道:「整個越戰時代的內部人士都像我一樣對這場戰爭感到失望,他們認為這場戰爭是無望且無休無止的。 “到 1968 年,甚至更早,他們都像我一樣希望看到我們擺脫這場戰爭。”

五角大廈文件

五角大廈文件是由當時的國防部長羅伯特·S·麥克納馬拉(Robert S. McNamara) 於1967 年委託撰寫的,他是一位主要的戰爭公共倡導者,希望留下一部關於美國和越南的全面歷史,並幫助他的繼任者避免犯下類似的錯誤。這些文件涵蓋了 20 多年的時間,從 1940 年代和 1950 年代法國殖民努力的失敗,到美國日益介入,包括林登·約翰遜執政期間的轟炸襲擊和部署數十萬地面部隊。艾爾斯伯格是受邀參與這項研究的人員之一,研究重點是 1961 年,當時新當選的總統約翰·F·甘迺迪開始增加顧問和支援單位。

和其他人一樣,艾爾斯伯格體現了一個有良知的人——他只對自己的是非感做出回應,即使代價是他自己的自由。已故作家、越戰記者戴維·哈爾伯斯坦 (David Halberstam) 自從兩人被派駐海外後就認識艾爾斯伯格,他形容艾爾斯伯格不是一個普通的皈依者。他非常聰明,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極度敏感,是一個天生的傳教士,“從道德絕對的角度看待政治事件”,並要求對濫用權力承擔後果。

和其他人一樣,艾爾斯伯格也體現了20 世紀60 年代和1970 年代美國理想主義在外交政策中的衰落,以及二戰後共識的顛覆,即共產主義,無論是真實的還是可疑的,都應該在全世界範圍內反對。

五角大廈文件於 1971 年 6 月首次在《紐約時報》上發表,隨後《華盛頓郵報》、美聯社和其他十幾家報紙也跟進。他們記錄了美國無視 1954 年禁止外國軍隊在越南駐紮的解決方案,質疑南越是否有一個可行的政府,秘密將戰爭擴大到鄰國,並密謀派遣美國士兵,儘管約翰遜發誓不會派遣美國士兵。

《泰晤士報》駐越南記者尼爾希恩(Neil Sheehan)寫道,儘管「政府情報部門判斷這些措施不會」削弱北越,但約翰遜政府還是戲劇性地、秘密地升級了戰爭。恩後來寫了一本普立茲獎的書。

“美國最危險的人”

洩密者的身份成為一場全國性的猜謎遊戲,而埃爾斯伯格被證明是一個明顯的嫌疑人,因為他接觸到了報紙,並且在過去兩年裡公開譴責了戰爭。在聯邦調查局的追捕下,艾爾斯伯格向波士頓當局自首,成為反戰運動的英雄和戰爭支持者的叛徒,被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基辛格稱為“美國最危險的人”。很友善。

許多人認為這些報紙本身不僅是對某位總統或政黨的控訴,也是對一代政治領導階層的控訴。歷史學家和哲學家漢娜·阿倫特指出,越戰時期人們對政府的不信任感日益增強,「信譽差距」已經「陷入深淵」。

「各種謊言、欺騙和自欺的流沙很容易吞噬任何想要探究這些材料的讀者,不幸的是,他必須認識到這些材料是近十年來美國外交和外交的基礎設施。國內政策,」她寫道。

尼克森政府迅速試圖阻止進一步出版,理由是這些報紙會損害國家安全,但美國最高法院於1971 年6 月30 日以6 比3 的裁決支持了這些報紙,這是一項重大的第一修正案裁決,駁回了先前的限制。尼克森本人最初並不關心這些文件,因為這些文件早於他就任總統,但他決心懲罰艾爾斯伯格,並組建了一支由白宮「水管工」組成的叛逆團隊,該團隊被授予大量白宮“封口費”,並肩負著防止未來洩密的使命。

「你不能放棄它,」尼克森私下向他的幕僚長 HR 霍爾德曼 (HR Haldeman) 發怒。 「你不能讓猶太人偷了那些東西然後僥倖逃脫。你明白嗎?

艾爾斯伯格因聯邦間諜罪和盜竊罪在波士頓和洛杉磯面臨審判,可能被判處 100 多年徒刑。他原本預計會入獄,但由於尼克森的憤怒和周遭人的過激行為,他得以倖免。波士頓案件以無效審判告終,因為政府竊聽了一名辯方證人與其律師之間的對話。在馬修·伯恩法官得知白宮“水管工”戈登·利迪和霍華德·亨特入室盜竊了艾爾斯伯格位於加利福尼亞州比佛利山莊的精神病醫生辦公室後,洛杉磯審判中的指控被駁回。

伯恩裁定,“這些離奇事件無可救藥地影響了本案的起訴。”

與此同時,「水管工」繼續犯罪浪潮,特別是 1972 年 6 月闖入位於華盛頓特區水門酒店的民主黨全國總部。他在第二個任期內迅速崛起,並於1974 年8 月辭職。

1999 年,埃爾斯伯格對美聯社表示:“如果沒有尼克森對我的痴迷,他就會繼續留任。如果他沒有被免職,他就會繼續(在越南)轟炸。”

早年經歷

2009 年的紀錄片《美國最危險的人:丹尼爾艾爾斯伯格與五角大廈文件》講述了艾爾斯伯格的故事。這部電影在西海岸首映,距離蘭德公司位於聖莫尼卡的總部僅幾個街區,這裡是埃爾斯伯格以前的工作場所。他派大學生拿著傳單催促老同事參加放映,但沒有人參加。

艾爾斯伯格於 1931 年出生於芝加哥,父母是猶太教徒,後來改信基督教科學。他的父親在大蕭條初期是一名失業工程師,後來全家搬到底特律郊區,他的父親在一家製造 B-24 轟炸機的工廠工作。丹尼爾對 1941 年日本轟炸珍珠港、納粹轟炸倫敦、美國轟炸德國和日本的報導記憶猶新。

十幾歲時,艾爾斯伯格發現自己與哈里·杜魯門和其他「冷戰自由主義者」的觀點一致,相信國內的公民權利和經濟正義,並在海外遏制蘇聯。個人悲劇也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946 年,在一次駕車旅行中,他的父親在方向盤上打瞌睡,撞到了側壁上,導致艾爾斯伯格的母親和妹妹喪生。艾爾斯伯格回顧過去時會感到失落和不信任——他的父親,權威人物,沒能保證家人的安全。

懷著成為勞工組織者的想法,艾爾斯伯格獲得了哈佛大學的獎學金,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他在海軍陸戰隊服役是對他常春藤聯盟背景的蔑視,但最終回到哈佛大學並獲得了經濟學博士學位。 1959年,他成為蘭德公司(總部位於加州聖莫尼卡的全球政策智庫)的戰略分析師,並為國防部和白宮提供核武、核戰計畫和危機決策的諮詢。 1960 年代中期,艾爾斯伯格在越南國務院工作了兩年,在那裡他親眼目睹了軍事和政治官員如何隨意撒謊,並確信這場衝突是無法獲勝的,部分原因是他在與北越人的交火中倖存下來。

“言不由衷則沉船”

在蘭德的一位密友、研究員安東尼·J·魯索的鼓勵下,埃爾斯伯格於 1969 年秋天決定,尼克森政府將繼續執行其他總統的政策,並且需要關注麥克納馬拉的研究。他的生活很快就會像一部間諜驚悚片。

艾爾斯伯格從蘭德辦公室的保險箱中取出一些裝訂好的機密書籍,將它們放入公文包中,然後走過保安人員和一塊寫著“言不由衷,沉船”的牌子。由於羅素的女朋友擁有一家廣告公司,埃爾斯伯格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在辦公室影印機上複印文件,有時他十幾歲的兒子羅伯特也幫忙。有時,辦公室警報會誤響,警察會出現,但很快就會離開。艾爾斯伯格變得非常擔心,以至於他開始從文件上剪掉「絕密」標記,以防當局想要更仔細地檢查。

向《泰晤士報》洩密並不是他的第一選擇。他曾希望包括基辛格在內的政府官員能夠閱讀這份研究報告,並且意識到戰爭毫無希望。拒絕他的立法者包括長期擔任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的阿肯色州參議員威廉·J·富布賴特(William J. Fulbright) 和南達科他州參議員喬治·麥戈文(George McGovern),後者於1972年以反戰候選人身分競選總統。

直到幾十年後,艾爾斯伯格才知道最後的情節轉折。在與希恩接觸之前,他已向自由派政策研究所智庫的馬庫斯·拉斯金和拉爾夫·斯塔文斯展示了部分報告。直到 2000 年代初,他才得知建議他與希恩交談的拉斯金和斯塔文斯已經將部分論文交給了《泰晤士報》記者。希恩於 2021 年去世,他也無視艾爾斯伯格不複製副本的要求,並且在《紐約時報》第一篇報道發表之前沒有提前通知他。

希恩後來談到埃爾斯伯格時說:「他沒有把這整件該死的事情告發,這只是運氣。」他認為埃爾斯伯格「失控了」。

反伊拉克戰爭活動家

晚年,精神抖擻、滿頭銀髮的埃爾斯伯格成為著名的言論自由和反伊拉克戰爭活動家,他將美國對伊拉克和越南的介入進行了類比,並呼籲彈劾喬治·W·布希總統。他在歐巴馬政府期間表達了對阿富汗的類似擔憂,並表示如果美國向阿富汗增兵,阿富汗有可能成為「越南」。

他積極參與防止核武擴散的運動,並以自己在政府的經歷為基礎,在2017 年出版了《末日機器:一名核戰策劃者的自白》一書,書中他收錄了一份曾經的絕密文件,顯示美國曾考慮1958 年對中國發動核攻擊。史諾登,後者是披露美國秘密監視計畫細節的政府承包商,目前居住在美國俄羅斯。

「許多與舉報人共事的人都知道同樣的事情,實際上也以同樣的方式看待這些資訊——認為這是錯誤的——但他們閉嘴,」埃爾斯伯格在2023 年告訴《紐約時報》。

週五,斯諾登在推特上表示,他上個月與艾爾斯伯格進行了交談,發現他更關心世界的命運,而不是他的命運。

斯諾登寫道:“他評估核交火的風險升級到超過 10%。” 「他曾希望用自己的最後時間來減少這種情況,為了所有他留下的人。英雄到最後。

艾爾斯伯格身後留下了他的第二任妻子、記者帕特里夏·馬克思和三個孩子,其中兩個是他第一次婚姻所生的。他和馬克思於 1970 年結婚,也就是五角大廈文件公佈的前一年。在《紐約時報》的婚禮公告中,他被確認為「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正在那裡撰寫一篇關於美國介入越南的批判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