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自來水、沒有電力、沒有武裝部隊:頓內茨克地區的武赫萊達爾因持續的戰爭而支離破碎

經過法新社

發表於已更新

分享這篇文章

複製/貼上下面的文章影片嵌入連結:已複製

武赫勒達爾 (Vuhledar) 曾經是煤礦開採的據點,現在只有約 1,000 名居民。這座城市的景象和狀況令人震驚。沒有一棟建築物沒有受到嚴重損壞。生活條件幾乎難以想像。

在烏克蘭東部,俄羅斯的冬季攻勢迄今收效甚微。地面收益小,損失大。例如,這適用於距離俄羅斯佔領的頓內茨克市 50 公里的武勒達爾鎮周圍的戰鬥。

武赫勒達爾 (Vuhledar) 曾經是煤礦開採的據點,現在只有約 1,000 名居民。這座城市的景象和狀況令人震驚。沒有一棟建築物沒有受到嚴重損壞。

生活條件極為艱苦,對中歐人來說幾乎是難以想像的。飲用水也缺乏;有些地方沒有炊具或電力煮雪。

武赫萊達爾周圍和境內幾乎沒有烏克蘭武裝部隊的跡象。他們對俄羅斯陣地的砲火聲不斷響起。可以聽到反擊聲。小鎮的名字大致翻譯為“煤炭禮物”,仍然讓人想起重工業曾經的重要性。

幾公里外前線另一側的情況與武勒達爾的情況一樣荒涼。連一個靈魂都看不見;戰爭也為這些村莊帶來了傷痕。

居民們是否會回來還是值得懷疑的。可以肯定的是,武赫萊達爾和頓內茨克盆地的大多數城鎮可能永遠不會恢復戰前在烏克蘭的經濟重要性。

ORF 記者 Christian Wehrschütz 陪同麵包師 Oleg 和他的員工 Viktor 在 Vuhledar。他們一起從距離一小時車程的波克羅夫斯克帶來了前一天晚上烤好的 1,500 條麵包。

途中,他們必須經過幾個烏克蘭軍隊檢查站。距離目的地還有幾公里,他們就穿上了防彈衣和頭盔,因為武赫萊達爾是戰區,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砲火攻擊。

前往輔助使用快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