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稱,自 1970 年以來,全球野生動物數量已減少近三分之二

一份新報告顯示,自 1970 年以來,全球野生動物數量減少了近三分之二。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年度生命星球報告,野生動物數量的「災難性」下降是由森林砍伐、不可持續的農業和非法野生動物貿易造成的。

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幹事馬可·蘭伯特尼(Marco Lambertini) 表示:「我們不能忽視證據——野生動物物種數量的嚴重下降表明大自然正在瓦解,我們的星球正在發出系統故障的紅色警告信號。

“從海洋和河流中的魚類到在農業生產中發揮關鍵作用的蜜蜂,野生動物的減少直接影響著數十億人的營養、糧食安全和生計。”

倫敦動物學會提供的綜合指數測量了 4,392 個物種的 20,811 個族群,顯示 1970 年至 2016 年間族群數量平均下降了 68%。

報告稱,這種對野生動物的破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續,導致新出現的人畜共通傳染病,如 COVID-19。

氣候變遷預計也會加速這個問題,科學家表示,他們幾十年來一直試圖強調這個問題。

拉丁美洲的下降最為顯著,那裡的野生動物數量下降了 94%,令人震驚。受影響最嚴重的族群是兩棲類、爬蟲類和魚類。

其次是非洲,那裡的野生動物數量下降了 65%。

報告稱,淡水物種也受到特別關注,近三分之一的物種正在滅絕。

報告指出:“地球上75%的無冰陸地表面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大部分海洋受到污染,超過85%的濕地面積已經消失。”

根據政府間專家小組於 2019 年底首次做出的估計,這導致約 100 萬個物種面臨滅絕威脅。

科學家表示,人類也部分透過農業和糧食系統消耗了自己的生物足跡。

例如,農業消耗了 70% 的淡水,而糧食系統排放了 29% 的溫室氣體。

報告指出,全球為人類生產的糧食估計有三分之一被浪費,每年達 13 億噸,強調需要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

倫敦動物學會保護主任安德魯·特里博士表示:“過去 50 年平均下降 68% 是災難性的,這清楚地表明人類活動對自然世界造成的損害。”

“如果不做出任何改變,種群數量無疑將繼續下降,導致野生動物滅絕,並威脅到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報告稱,糧食生產和貿易需要變得更加永續,以緊急減輕對野生動物族群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