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觀點。瘧疾與新冠肺炎 (COVID-19) 一樣,會摧毀生命和經濟。我們應該以同樣的方式來對抗 ǀ 查看

如果沒有果斷的行動,再好的意圖也是毫無意義的。就疾病控製而言,我們在全球範圍內看到了一場可怕的活生生的實驗,展示了不同的方法如何產生不同的結果。 Covid-19 政策比較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從群體免疫到“追蹤和追蹤”,我們可以即時看到不同的假設如何發揮作用。

最終,我們會找到解決方案,生活將恢復到某種形式的正常狀態——儘管現在很難想像。但生命將會喪失;不僅直接針對 COVID-19 感染,而且針對我們現在知道如何預防、治療和治癒的疾病。特別是其中之一。

一個2019年《刺胳針》發表的報告制定了「一代人內消滅瘧疾」的計畫。該報告由頂尖流行病學家和公共衛生專家撰寫,其中包括前世界衛生組織(WHO) 愛滋病毒/愛滋病、結核病、瘧疾和被忽視的熱帶病助理總幹事Winnie Mpanju-Shumbusho 博士,該報告指出: “根除瘧疾是可能的,值得的、負擔得起的,而且根除的替代方案是站不住腳的。”

這似乎為工業界和政府採取行動開了綠燈,但當然,時機再糟糕不過了。在《柳葉刀》報告發布後的幾個月裡,新冠肺炎 (COVID-19) 出現,從那時起,人們真正關心的只有一個健康故事。

我們將注意力轉移到 COVID-19 上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也可能是災難性的。近年來,由於對擬除蟲菊酯(預防瘧疾中使用的主要殺蟲劑)的抗藥性不斷顯現,瘧疾造成的死亡人數一直在增加。

現在,世衛組織已發出警告由於資源被轉用於應對這場流行病,2020 年瘧疾死亡人數可能會增加一倍。從 405,000 增加到 810,000。在正常情況下,一年內新增近 40 萬人死亡的前景本身就會被視為全球危機,但現在它可能只是副作用。

這並不是說我們不應該認真對待 COVID-19。我的組織和該行業的許多其他組織一直在竭盡全力為醫療保健專業人員提供重要的防護裝備 (PPE) 和其他設備。相反,我們必須小心,不要成為一種非此即彼的情況,即以犧牲另一個條件來解決一個條件。

可悲的是,很容易看出這是如何發生的。到目前為止,COVID-19 在世界上最繁榮的地區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瘧疾幾乎完全局限於最貧窮國家的最貧窮人口。

坦白說,人們已經存在一種觀念,即瘧疾治療沒有錢可賺。比爾蓋茲為解決瘧疾問題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他曾經在一次泰德演講中指出,用於研究男性型禿髮治療方法的資金比用於治療瘧疾的資金還要多。

對瘧疾預防和治療的小額投資可以獲得巨大的回報。這種疾病的流行嚴重阻礙了許多國家——特別是西非國家——這些國家的年輕人口可以而且應該推動充滿活力的經濟。

我們應該關心的不僅是死亡人數;每年有 2.19 億人感染瘧疾,造成經濟大量流失。工人,特別是臨時工,錯過了幾天的工作,因此失去了收入。研究表明,即使病例沒有嚴重到人們無法上班的程度,受瘧疾影響的地區的勞動力品質也會顯著下降,因為患有症狀的人根本無法充分發揮其能力和潛力。同時,受瘧疾影響尤為嚴重的兒童每年會因該疾病而缺課多達 12 天。所有這些加起來;瘧疾流行國家的人均所得水準為降低 70%高於非流行國家。

與沒有直接參與解決問題的人討論瘧疾時,人們有時會遇到這樣一種觀念,即這種疾病將以某種形式永遠伴隨著我們。但根除瘧疾是可能的。經過數十年的共同努力,歐洲正式成為2016年宣布完全消除瘧疾。在美國1947 年至 1951 年間,在戰區瘧疾控制辦公室(該機構後來成為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該機構現在負責管理)與抗擊新冠肺炎 (COVID-19) 的鬥爭)。

到 2030 年實現根除可能會對許多國家的命運產生驚人的影響,特別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世衛組織估計,可產生超過4 兆美元(3.6 兆歐元)的經濟產出,所有這些都只需對新技術和藥品(例如使用非擬除蟲菊酯化學品的蚊帳和噴霧劑)進行相對較小的投資。但是,儘管世衛組織明確表示要到 2030 年消滅瘧疾,但實現該目標的資金仍缺口 23 億美元(21 億歐元)。毫無疑問,資金是首要問題。

根據 2016 年啟動的全球瘧疾技術策略,「由於幾個相互關聯的挑戰,對抗瘧疾的鬥爭正在延長,在某些地方甚至放緩。其中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強勁、可預測和持續的國際和國內融資。隨著資金趨於穩定,病例不斷增加,我們允許這種情況持續的時間越長,彌合差距就越困難。

我們知道為什麼瘧疾預防工作會倒退,我們也知道需要採取什麼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過去幾個月中看到,當政府積極主動、雄心勃勃地採取行動應對疾病時,他們就能取得成果。現在的問題是,是否有意願將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的人從瘧疾造成的疾病和貧困的循環中解放出來。

阿倫·帕布 (Arun Prabhu) 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蘭森特,一個研發實驗室,開發產品以減輕世界上最貧困人口的疾病負擔。

____________

您是您所在領域公認的專家嗎?在歐洲新聞台,我們相信所有觀點都很重要。聯絡我們:查看@euronews.com發送推介或意見並參與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