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尼龐德爾
這個十年即將結束,而且串流服務的擴展。娛樂業繼續與觀眾熟悉的舊有線格式“分拆”,只是將其重新命名為由最初製作內容的人控制的獨立訂閱。但我們接受娛樂的方式可能並不是唯一改變的事情。
本週末的主要版本來自Netflix,《黑鏡:潘達斯奈基》引入了一種全新的內容體驗方式。由 Netflix 宣傳為電影,《潘達斯奈基》或許更適合描述為具有多個開頭、中間部分和結尾的單一長篇劇集。這些排列均由一種新的視頻遊戲式格式控制,Netflix 將其稱為“互動電視」。
最初為英國第四頻道製作的選集科幻小說系列,Netflix 搶走了《黑鏡》原來的兩季受到了觀眾的好評。該節目喜歡深入探討與人們如何與技術相關的主題,用系列創作者查理布魯克”,“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以及如果我們笨手笨腳的話,十分鐘後我們可能會過的生活方式。雖然《黑鏡》並不是 Netflix 首部使用非線性敘事方式的節目——串流媒體服務已經嘗試過了Netflix 不可能為更廣泛的實驗選擇更好的候選節目。
新版《黑鏡》有 312 分鐘(超過 5 小時)的場景,看起來像是個聰明的噱頭。但 Netflix 認為互動電視合乎邏輯的下一步,有已經花了數百萬根據觀眾的喜好自訂演算法提要。 Netflix 再次改變了我們看電視的方式,推動觀眾採用一種模式,消除娛樂作為一種公共體驗的觀念。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由於串流媒體服務和連續劇同時消失,一起觀看節目最近已成為過去。現在我們甚至可能不會觀看同一節目的相同版本。
娛樂的理念是將世界團結在一起的力量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了。但共享娛樂體驗的現代概念可能在 20 世紀 80 年代和 90 年代隨著“M*A*S*H”的結束而達到頂峰(1.06 億觀眾)和「乾杯」(8500 萬觀眾)。最後一次重大喘息可能是中期的“美國偶像”,它帶來了約3000萬觀眾在其高度。如今,最接近的可能是《權力的遊戲》,它吸引了超過1600萬觀眾第七季大結局。這還不到《偶像》人數的一半,但它的社群媒體熱度和社會影響確實讓人感覺至少有很多人正在關注它。
當《權力的遊戲》結束時,尚不清楚是否會有任何東西取代它。缺乏繼任者有很大關係Netflix 2013 年的決定一次發布《紙牌屋》第一季全部13集。這是一個激進的行為。 Netflix 的理由是,作為串流媒體服務,不需要預約觀看。同時放棄每一集給觀眾提供了隨時隨地觀看的終極自由,無論是在周五早上請病假在一天內狂看全部 13 集,還是像更傳統的連續劇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將它們分開觀看。
然而,Netflix 的這樣做也嚴重損害了娛樂作為將我們聯繫在一起的力量的概念。如果每個人都以不同的速度觀看,那麼沒有人可以站在工作場所周圍談論昨晚的劇集。有人可能會說,Netflix 的模式完全基於「公共觀看已經消亡」理念。專門針對每個人的觀看習慣量身定制的演算法使得我們甚至不會看到相同的節目在同一天首播,Netflix 有時每週會發布多達十幾個新節目,對它們進行編程確保正確的新版本出現在正確的眼球前。因此,Netflix 將適應性節目的理念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並使節目的情節本身可以定制,這也許是很自然的事情。
上一季《黑鏡》的亮點是“卡利斯特號航空母艦」這一集中,情節的轉折揭示了角色正處於一種扭曲的遊戲中,由一位憤怒的同事控制。 《潘達斯奈基》只是將這一概念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我們作為控制(也許是破壞性)力量決定了日益無助的主角、視頻遊戲設計師斯特凡(菲恩·懷特海德飾)的命運。
聽起來很奇怪的副標題「潘達斯奈基」來自一款鮮為人知、從未出現過的英國電子遊戲該劇聲稱改編自 20 世紀 80 年代的一本虛構的 1970 年代“選擇你自己的冒險”書。我們控制斯特凡,他根據讀者控制結果的書創造角色供其他人控制。
在這種情況下,《潘達斯奈基》正在使用新的互動電視格式來表達我們如何消費和控制科技的觀點。但真正的問題是觀眾是否想要這種程度的精細客製化。 《潘達斯奈基》是在娛樂日曆上相對冷淡的一周發布的,而且憑藉如此新穎的格式,《潘達斯奈基》很可能會成為串流媒體熱門作品。但是,當 Netflix 將這個想法延伸到《怪奇物語》或《薩布麗娜的驚心冒險》等影片中時,會發生什麼事?
人類可能會喜歡根據自己的口味策劃的節目。但我們也喜歡分享經歷,並為說故事感到驚訝。考慮一下有多少人看電視在關注 Twitter 主題標籤時,創造一種原本不存在的新型數位共享體驗。我們的劇透文化並不是因為人們想要毀掉自己的結局而產生的。這是為了讓說故事的人有機會給我們一個我們意想不到的結局。
目前看來,《潘達斯奈基》更加新穎比新常態。這種反應讓人回想起人們開始嘗試觀看 Netflix 整季的時候一口氣。如果我們說實話,我希望互動電視停留在新奇的領域。可能有選擇自己冒險的空間。但有時,所有觀眾真正想要的是一個我們可以一起欣賞的故事。
阿尼邦德爾自 2010 年起開始專業撰寫部落格。
本文首發於NBC 新聞的思考。查看文章中表達的觀點僅代表作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