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法國前部長、大屠殺倖存者西蒙娜·韋伊(Simone Veil)在巴黎萬神殿受到表彰,她成為寬恕的象徵。
維伊還倡導了 1974 年法國墮胎合法化的法律,在她去世一年後,她將被安葬在先賢祠,享年 89 歲。
她是第五位被埋葬在世俗陵墓的女性,該陵墓已成為該國最傑出公民的最後安息之地。她加入了維克多·雨果、哲學家伏爾泰和瑪麗·居里等人的行列。
去年,面紗的去世引發了一陣情緒波動,數千人簽署了一份請願書,要求將她安葬在先賢祠。
多達 1,000 人受邀參加週日的紀念活動,法蘭西共和國在會上聚集了所有的盛況,舉行了一場充滿象徵意義的莊嚴儀式。
西蒙娜薇兒生平:
1944 年,16 歲的韋爾在尼斯被德國佔領軍逮捕,當時她剛獲得學士學位幾天后。她和她的家人被驅逐到奧斯威辛-比克瑙的納粹集中營,後來又被轉移到卑爾根-貝爾森的第二個集中營。 1945 年英國軍隊解放集中營之前,韋爾的母親伊馮 (Yvonne) 死於斑疹傷寒。
戰後,維伊回到法國,在巴黎政治大學學習法律和政治學。她開始為歐洲和解和婦女權利開展活動。 1974 年擔任衛生部長期間,她說服國會墮胎合法化。許多人認為這是她在法國被認為基本上是羅馬天主教國家時最大的政治勝利。
1979年,韋爾成為第一位直接選舉產生的歐洲議會主席。她被視為歐洲的偉大贊助人。她的英雄的埋葬正值非洲大陸分裂之際。
面紗的最後旅程
週日的儀式上有許多歐盟和大屠殺的象徵。維伊和她結婚 67 年的丈夫安托萬 (Antoine),一名於 2013 年去世的高級公務員,被從該市瑪萊區猶太區的大屠殺紀念館帶到先賢祠。他們的棺材上覆蓋著法國國旗,以便公眾悼念。
隨後,共和國衛隊成員將它們抬在藍色地毯上,總統府選擇藍色地毯代表「和平、聯合國和歐洲」。他們隨著讓·費拉 (Jean Ferrat) 的歌曲《Nuit et Brouillard》進入先賢祠,這是一首流行的讚美詩,代表那些因反對納粹政權而受到迫害的人和集中營的受害者。
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向人群發表講話說:“法國愛西蒙娜·韋伊,也愛她的奮鬥。”
馬克宏補充道,“我們希望西蒙娜·維爾無需等待幾代人的逝去就可以進入先賢祠,這樣她的戰鬥、她的尊嚴和她的希望仍然是這個困難時期的指南針。”
週一,韋爾和她丈夫的棺材將被安置在地下室,旁邊是法國抵抗運動英雄讓·穆蘭和歐盟創始人讓·莫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