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 年 8 月 13 日星期日,柏林居民一覺醒來,發現這座城市充滿了建築工人。大約 4 萬名士兵和東德警察正忙著沿著蘇聯佔領區柏林的邊界線建造堅固的城牆,有效地將盟軍隔離在他們的區域內。
隔離牆圍繞西柏林綿延 155 公里,只有 13 個邊境哨所,其中包括 8 個過境點。
然而,與大多數這種規模的牆不同的是,這堵牆的目的是把居民留在裡面,而不是將外國人拒之門外。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三百萬高技能工人逃離東德,當局決心結束對經濟造成災難性影響的外流。
這並不是說這是公開承認的。就在兩個月前,東德領導人沃爾特·烏布利希還宣稱“沒有人打算建造隔離牆!”而且,隔離牆建成後,當局在莫斯科的支持下聲稱這是一座「反法西斯壁壘」。
因此,柏林的中心勃蘭登堡門已經在蘇聯的控制範圍內,被三公尺厚的城牆和軍事「安全區」包圍。
查理檢查站是蘇聯和美國之間的邊境哨所,成為冷戰的標誌性象徵——兩個超級大國和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識形態之間的史詩般的對抗。
1963年,美國總統甘迺迪訪問西柏林,留下了一句名言:「在自由的世界裡,最自豪的誇耀是:Ich bin ein Berliner」。
隨著歲月的流逝,城牆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固和守衛。有些地方,防禦工事的西側高3.6公尺。其後是一系列障礙物、沙床和鐵絲網、探照燈、武裝車輛巡邏線路、電子警報系統和 302 座瞭望塔。
1973 年 10 月 1 日,警衛接到命令,向任何試圖越過隔離牆的人開槍,甚至包括婦女和兒童。但儘管如此,人們仍繼續攀登柏林圍牆,不顧一切地試圖到達西柏林——如此近,卻又如此遠。
大約 250 人在穿越過程中喪生,但具體數字可能永遠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