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間,服裝業的工人面臨日益惡化的狀況。
去年,衣索比亞、宏都拉斯、印度和緬甸的服裝廠工人面臨更高比例的拖欠工資、暴力、威脅,甚至禁止在工作中使用廁所。謝菲爾德大學本週發表的研究說。
研究人員發現,員工面臨的條件是服裝業全球供應鏈運作方式的直接結果。
受訪的 1,140 名員工就職於為 H&M、Nike、Next、英國超市 Tesco、美國童裝零售商 The Children's Place 和法國運動零售商迪卡儂等主要服裝品牌供貨的公司。
主要作者 Genevieve Le Baron 教授告訴《歐洲新聞台》,工作條件的負面變化可能是永久性的。
「工人們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困境,他們的權利受到侵蝕,工會勞動力被裁員,供應鏈中發生了各種各樣的事情。我認為這些動態不太可能逆轉,」她說。
研究發現了什麼?
研究涵蓋的國家中工人的工資與大流行前的水平相比平均下降了 11%。
在疫情期間保住工作的72% 的工人中,35% 的人報告在工作中受到辱罵,34% 的人受到威脅或恐嚇,22% 的人報告不公平的工資扣除或扣留,19% 的人報告被拒絕進入工作場所。
印度的一名工人解釋了許多人所處的處境,他說:「我們來這裡基本上是為了賺錢和生存。像我們這樣的農民工有成千上萬。所以我們必須應對出現的任何問題。 」
據《Le Baron》稱,工作條件的惡化是由已開發國家家喻戶曉的品牌應對新冠病毒大流行造成的經濟打擊的方式引發的。
「我們看到訂單被取消,我們看到供應商已經生產的商品被拒絕付款,我們看到大品牌公司在其供應鏈中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這些趨勢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此產生的, 」她說。
一位接受研究人員採訪的匿名公司代表更直言不諱地說。
他們表示:“當這場危機襲來時,[跨國公司]的下意識反應確實是逃之夭夭,是的,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未來的“定時炸彈”
Le Baron 告訴 Euronews Next,服裝工人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間的經歷為世界各地其他供應鏈底層的人們帶來了令人擔憂的趨勢。
「我們普遍看到許多供應鏈的狀況大幅惡化,」她說。
“據我所知,這是唯一一項對工人進行如此深入的訪談和參與的研究,因此我們沒有針對其他行業進行如此全面的類似研究。我的直覺是,如果我們做到了。”
本週早些時候,德國工會呼籲亞馬遜在該國的配送中心的工人就疫情造成的工作量增加等問題進行罷工。
另一個長期問題可能是工廠工人家庭債務的增加,其中更多人透過貸款來彌補疫情期間的收入損失。
「我們有一顆定時炸彈,」勒巴倫說。
“我們發現強迫勞動已經激增,但我擔心的是,六個月或一年後,如果我們對這些工人進行跟踪,實際上是債務最終導致他們陷入困境。工作條件確實呈螺旋式下降。”
Euronews Next聯繫了報告中提到的公司以徵求評論。
H&M 拒絕置評。
特易購表示,它不會容忍供應鏈中的濫用。該公司告訴歐洲新聞台,它對供應商進行了檢查,以確保工人得到公平對待。
作為回應,耐吉發送了一個強調該品牌價值觀的網頁連結。
聲明中寫道:“我們希望所有供應商都能分享耐吉的承諾,尊重工人的權利並提高他們的福利,特別關心婦女、移民和臨時工等具有獨特弱勢的人。”
截至發稿時,其他公司尚未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