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大使在布魯塞爾達成的協議將在年底前向歐洲和平基金 (EPF) 額外注入 50 億歐元,這是在 2022 年初以來承諾的 61 億歐元基礎上的。
俄羅斯戰爭結束後,EPF 迅速崛起,成員國紛紛向基輔提供其國家庫存的軍事裝備。
該機構部分償還這些捐款的費用,允許所有國家,無論是最大的國家還是最小的國家,都可以捐款並提供幫助。這是一項「預算外」計劃,因為歐盟金庫無法為具有軍事影響的支出提供資金。
但到了 2023 年,隨著庫存逐漸耗盡,各國政府轉向向烏克蘭提供雙邊捐款,而不是集體捐款,EPF 開始失去動力。該設施在五月後實際上癱瘓了匈牙利投了否決票以報復基輔將 OTP 銀行指定為「國際戰爭贊助商」。
幾個月後,經過激烈的外交推動,該指定被取消,但布達佩斯一直阻止發放新的 5 億歐元資金來補充該機制。
同時,一場關於改革公積金並使其更有效率、更可預測、更適合烏克蘭需求的辯論展開。
然而,談判陷入政治考量,拖延時間超出預期:德國堅持在國家預期投入中扣除「實物捐助」(雙邊捐贈),而法國則在希臘和塞浦路斯的支持下要求EPF專門用於購買歐盟內部製造的武器和彈藥。
布魯塞爾的辯論與戰場上的事件形成鮮明對比:二月份,烏克蘭軍隊被迫從東部城市阿夫季夫卡撤軍,這標誌著俄羅斯取得了一場小規模但具有戰略意義的勝利。這項挫折與西方盟國的軍事供應減少有關,特別是來自美國的軍事供應,美國600億美元的一攬子支持計劃陷入了兩黨的內訌。
在多次嘗試失敗後,這種情況給大使們帶來了打破僵局的壓力。週三會議後達成的妥協包含讓巴黎和柏林加入所需的讓步。
一方面,成員國將優先使用歐盟製造的武器,但在歐盟國防工業無法滿足需求的情況下,也可以選擇使用國外生產的替代品。此外,根據歐盟戰略的目標,50億歐元中的一部分將專門用於促進軍事裝備的聯合採購。本月稍早揭曉」一位外交官解釋。
另一方面,修改後的公積金將使各國能夠透過使用公式重新調整其貨幣捐款來考慮其雙邊捐款的價值。
透過恢復集體捐款,布魯塞爾希望緩解因對烏克蘭軍事捐款嚴重缺口而造成的政治緊張局勢:根據作為一個研究所,德國以 177 億歐元領先,其次是丹麥(84 億歐元)和荷蘭(44 億歐元)。相較之下,三個最大的國家則更落後:義大利(6.7 億歐元)、法國(6.4 億歐元)和西班牙(3.3 億歐元)。
巴黎對該研究所的方法提出質疑,爭論其雙邊捐款達26.1億歐元,與柏林相比仍相去甚遠。
同時,捷克共和國也發起了一項計劃,從非歐盟生產商採購 80 萬枚砲彈,這些砲彈可以在更快的時間內運抵基輔。總統 Petr Pavel 表示,該計畫是在 EPF 之外設立的,已獲得 18 個國家的認可。
然而,總理彼得·菲亞拉後來降級數量達到30萬發。
本文已更新,包含有關 EPF 交易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