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印度投票支持聯合國決議,提及俄羅斯「侵略」烏克蘭

儘管西方盟友一再懇求,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小心翼翼地避免譴責莫斯科對烏克蘭發動全面入侵的國家,在一項令人驚訝的外交舉動中投票支持了一項聯合國決議,該決議明確承認「烏克蘭的侵略行為”。俄羅斯聯邦對抗烏克蘭。”

這項提及僅出現在一項更廣泛的決議中的一個段落中,該決議呼籲聯合國與總部位於斯特拉斯堡的人權組織歐洲委員會之間進行更密切的合作。

正文由眾多歐洲國家以及加拿大和美國共同推動的法案獲得 122 票贊成、18 票棄權。

中國和印度一直對聯合國公開譴責俄羅斯的烏克蘭戰爭決議投了棄權票,但它們對整個案文投了贊成票,哈薩克、亞美尼亞和巴西也投了贊成票。

只有五個國家反對該決議:俄羅斯、白俄羅斯、敘利亞、尼加拉瓜和北韓。

上週進行的投票最初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因為該決議的內容基本上是平淡無奇的。但一些觀察家夠敏銳發現序言第九段中插入的對烏克蘭戰爭的提及,內容如下:

「也意識到,繼俄羅斯聯邦入侵烏克蘭和先前入侵格魯吉亞以及俄羅斯聯邦不再擔任歐洲委員會成員之後,歐洲目前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呼籲加強合作聯合國和歐洲委員會之間的關係。”

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何塞普·博雷爾(Josep Borrell)在他的推特帳號上慶祝投票結果以及「中國、巴西、印度和印尼等二十國集團主要夥伴」的支持。

鑑於北京或新德里與莫斯科有著密切的軍事和經濟聯繫,並且堅決拒絕與西方政治觀點保持一致,這次投票不太可能預示著北京或新德里議程上的外交政策轉變。

儘管如此,考慮到兩國都不願意公開譴責俄羅斯的戰爭,這一小舉動本身就代表了一個顯著的發展。

尤其是中國,一直面臨來自西方的巨大壓力,要求其公開譴責克里姆林宮發動入侵。中國外交部二月發布了一份包含 12 點內容並被稱為「和平計畫」的文件被歐洲人痛斥模糊了侵略者俄羅斯和受害者烏克蘭之間的界線。

該計劃從未使用「戰爭」、「入侵」或「侵略」等術語來描述當地局勢,而是談論「烏克蘭危機」。

中國故意採取矛盾的立場,西方認為這種立場明顯有俄羅斯傾向,這是這次會議的主要分歧點之一。上個月的會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在北京舉行會談。

「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負有重大責任,要利用其影響力建立與俄羅斯數十年的友誼。我們希望中國也真正履行這一責任,並在信息中非常明確地傳達信息。」 ” ,馮德萊恩在行程結束時說。

幾週後,習近平召開他期待已久的電話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會面,這是俄羅斯入侵以來的首次會面。

在烏克蘭危機上,中國始終站在和平一邊,勸和促談是其核心立場。官方宣讀中國政府在通話後發布了這項消息。

然而,宣讀的內容並未提及俄羅斯的名字。

本文已更新,包含有關該決議的更多詳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