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告訴歐洲新聞台,中國因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問題採取中立立場而受到西方領導人的批評,本週試圖限制對中東歐國家的損害,但可能已經太晚了。
中國-中東歐投資合作基金(CEEC)北京特別代表霍玉珍本週訪問了該地區八個國家-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波蘭。
表面上,此行是為了促進進一步合作,但同時,北京繼續聲稱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保持中立。
迄今為止,北京拒絕譴責莫斯科的軍事侵略,並重申對牢固雙邊關係的承諾。目前製裁也不在考慮之列。
美國情報機構稱,俄羅斯已向中國請求軍事和經濟援助,促使西方國家發出警告,不要這樣做。
烏克蘭戰爭對中東歐國家來說是一個“生存問題”
在本月稍早舉行的中歐峰會上,北京方面希望堅持計畫中的戰前議程,重點關注雙邊關係和應對氣候變遷的努力,但烏克蘭問題給峰會蒙上陰影,布魯塞爾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強調了烏克蘭發生的事件。
她補充說,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負有非常特殊的責任”,任何對俄羅斯發動戰爭能力的支持“都將導致中國在歐洲的聲譽受到重大損害”。
聲譽受損似乎已經開始。
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項目高級研究員馬雷克·奧爾伯格對歐洲新聞台表示:“對於大多數中歐和東歐國家來說,中國站在俄羅斯一邊並指責北約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中國政府似乎不理解,或者不想理解,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被視為該地區大多數國家的生存問題,」她補充道。
這位分析師表示,“中國通過承諾投資或進入中國來至少在表面上限制損害的可能性很小,但我認為與該地區國家的大多數關係將繼續惡化。”
「除非果斷地改變在烏克蘭戰爭上的立場,從長遠來看,中國幾乎無法彌補失去的信任,」她解釋道。
過去十年,中國透過「一帶一路」倡議加大了在中東歐地區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投資促進了雙邊貿易和當地基礎建設。
這對歐盟內部政治產生了一些影響,一些成員國從投資中受益,利用自己的聲音來淡化對北京在某些問題上的批評。例如,匈牙利總理維克多·歐爾班就阻止了歐盟關於香港的聲明。
然而,戰前兩國關係就已經緊張。
17+1、16+1……27+1?
布達佩斯考維努斯大學的塔馬斯·馬圖拉向歐洲新聞台解釋說:“許多所謂的16+1合作國家抱怨缺乏切實的經濟成果,而且該倡議進展緩慢。”
「中國在COVID-19大流行中的作用以及東西方關係中冷戰思維的回歸引發了許多中東歐國家對華政策的重大變化,其中大多數國家決定加強與傳統夥伴的政治和安全聯繫,例如歐盟和美國是唯一在匈牙利堅持親華政策的歐盟成員國,而立陶宛和捷克共和國等國家則與北京保持距離。
立陶宛在過去一年與中國的關係尤其動盪,維爾紐斯退出中國-中東歐國家組織,呼籲歐盟對中國採取「更有效的27+1」立場,以取代當時存在的「17+1」模式。隨後,這個波羅的海國家允許台灣在其首都開設所謂的代表處,即事實上的大使館,名稱中使用“台灣”,而不是北京批准的“中華台北”。北京認為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
這場爭端導致布魯塞爾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起針對中國的訴訟,該組織指責北京拒絕為立陶宛從波羅的海國家進口的貨物清關,從而對立陶宛實施「歧視性做法」。
對於奧爾伯格來說,北京方面關於其代表此行的最佳情況是“收集政界人士的一些公開聲明,然後中國政府可以利用這些聲明來表明中東歐國家和中國應該是意見一致的。”
但就像馬杜拉一樣,她對中國在該地區的命運逆轉持懷疑態度。
這位學者強調,歐盟的團結因家門口的戰爭而得到加強,“因此,不僅俄羅斯,而且中國在該地區的地位也將變得更弱。”
馬圖拉預測:“由於北京甚至在疫情和戰爭之前就無法為中歐歐盟成員國提供任何有意義的經濟優勢,因此我預計雙邊關係不會出現任何重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