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使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委託進行的一項全面審查,似乎不會增加腦癌的風險。
手機發射的非電離輻射的頻率和能量水平足夠低,不會損壞 DNA,這與醫用 X 射線和太陽中發現的電離輻射不同。
儘管手機和其他使用類似無線電頻率的無線技術(包括收音機、電視和嬰兒監視器)日益普及,但三種類型的發病率並沒有類似的上升。腦癌根據薈萃分析,其中包括 20 年來發表的 63 項研究,並發表在《環境國際》雜誌上。
「對於手機和腦癌這一主要問題,我們發現即使接觸手機 10 多年,並且通話時間或通話次數達到最大類別,風險也沒有增加。」該研究的合著者、該研究的名譽教授 Mark Elwood 說道。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癌症流行病學在聲明中說。
這項新發現緊接著另一項重大研究發現,與不常使用手機的人相比,經常使用手機的人罹患腦癌的風險並不更高。
該分析對瑞典、英國、丹麥、荷蘭和芬蘭的約 25 萬人進行了為期七年的追蹤調查。
總而言之,這些結果為以下觀點提供了科學根據: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手機不會增加腦癌風險。
丹麥癌症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阿斯拉克·哈博·波爾森 (Aslak Harbo Poulsen) 告訴歐洲新聞健康頻道:“這確實鞏固了我們所看到的結果。”
手機和腫瘤之間沒有相關性
他在丹麥的研究(包括約 358,000 名手機用戶)被納入統合分析中,但他並未參與這項新研究。
「手機使用與這些風險之間似乎沒有很強的相關性。腫瘤在普通民眾中,」他說。
哈博·波爾森 (Harbo Poulsen) 表示,主要的懸而未決的問題是,這是否會對一小部分人產生影響,例如非常嚴重或長期的影響。智慧型手機用戶——但這仍然「極為罕見」。
世界衛生組織在 2011 年警告稱,手機“可能對人類致癌”,其研究部門此後一直在對潛在聯繫進行大規模研究。
哈博·波爾森表示,在對與手機相關的潛在健康風險的研究中,通常不清楚任何關聯是否是由於輻射、夜間光照或其他原因造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新研究的截止點是 2022 年,當時 5G 網路(其運行頻率比前幾代網路更高)仍然相對較新。
然而,它們仍然被認為是非電離的,研究作者表示人們不應該擔心。
艾爾伍德表示:“目前還沒有針對 5G 網路的重大研究,但有針對具有類似高頻的雷達的研究;這些研究並未顯示出風險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