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衛生官員預測病毒可能起源於中國武漢市以來,所謂的「生鮮市場」就成了新冠肺炎 (COVID-19) 大流行的代名詞。
從那時起,這個理論就被證明是錯誤的,現在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次接觸是市場上人與人之間的超級傳播者事件。但我們中的許多人仍然對存在的濕貨市場類型及其可能造成的危險一無所知。
全球多國政府力促2020年關閉生鮮市場。
除了對人類健康的擔憂之外,生鮮市場也被認為威脅生物多樣性,因為據信有些生鮮市場出售受到威脅和數量減少的野生動物物種。
但新的研究顯示事情沒那麼簡單。
科學家現在正在區分現有的市場類型,其中一些市場的情況並不像其他市場那麼糟糕。
一個最近的研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聲稱,徹底禁止它們可能是個錯誤,因為大多數不會對人類健康或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
事實上,生鮮市場的大規模關閉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破壞關鍵的食品供應鏈。
現有的濕貨市場有哪些不同種類?
濕貨市場在世界各地的非超市環境中銷售以消費為導向的易腐商品。
它們因其經常潮濕的地板而得名,這是由於定期清洗以保持食品攤位清潔和融化冰以保持食物新鮮的結果。有些(但不是全部)也出售活動物。
野生動物濕貨市場販售非馴化的野生動物,活體動物市場則販售活體動物。
後兩種類型對人類健康和生物多樣性構成風險。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表明,政策制定者應瞄準這些風險較高的環境,並區分「良性」和「危險」市場。
對於中國和整個亞洲的很大一部分人來說,它們只是以便宜的價格購買雞肉、豬肉和魚等新鮮食品的地方。
這種食品的銷售為獨立小農提供了重要的生計。市場的設立也使他們能夠運輸動物,而無需控制與超市合約的大型食品加工公司的參與。農民更獨立,因此賺更多的錢。
同樣,菜市場的永久關閉也會影響食品消費模式。它將剝奪中國消費者的食品產業30-59%的食品供應。
禁令“因誤解”
研究主要作者 Bing Lin 表示:“‘菜市場’一詞的使用帶有負面色彩,尤其是考慮到 COVID-19。我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對這些市場實際含義的誤解造成的。” 。
林和他的同事大衛·威爾科夫研究了世界各地的生鮮市場,考慮了衛生、規模、密度和物種間混合等因素。他們也研究了活體動物的存在以及市場是否也出售高疾病風險物種。
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菜市場都非常安全,其中大多數只出售經過加工的家養動物,例如家禽。
林說:“我在印尼大都市和台灣市中心的喧囂中長大,從經驗中我知道菜市場的組成和組成有很大不同。”
他說,我們需要有針對性的、經過風險調整的政策來減輕最高的市場風險,而不是“全面但無效的短期變革”,這可能會刺激仇外心理、種族主義和反亞洲情緒。
研究人員希望未來的研究將繼續量化這些市場帶來的風險因素,以便決策者能夠更好地保護人類健康和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