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回顧:同性戀運動會開始創造歷史

舊金山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對 LGBTQ+ 非常友好的城市,1982 年 8 月 28 日,它鞏固了這一聲譽。

第一屆同志運動會由運動員兼活動家 Tom Waddell 領導的團隊發起,共有來自全球 170 多個城市的 1,350 名參賽者參加。

為期 9 天的活動預計有 10,000 人參加,與奧運會非常相似,火炬從紐約市和石牆騷亂現場傳遞到全國各地,到達舊金山的凱扎爾體育場。

已故音樂偶像蒂娜·特納在開幕式上表演,為奧運會開幕,比賽項目包括游泳、田徑、籃球和高爾夫。

湯姆·瓦德爾 (Tom Waddell) 本身是 1968 年墨西哥城奧運會十項全能運動員,他在觀看電視轉播的男同性戀保齡球錦標賽後萌生了舉辦奧運會的想法。

他認為同性戀權利運動過於關注刻板印象,而社區的唯一代表往往是年輕的白人男性,這損害了 LGBT+ 社區中其他類型的人。

瓦德爾想強調的是,同性戀男人和女人在成為同性戀之前就只是男人和女人。

他和他的朋友馬克布朗決定以古代奧運會的模式舉辦錦標賽,旨在展示運動天賦,無論年齡、種族、性別或性取向如何。

1980 年 6 月,沃德爾和布朗與第三位朋友保羅·馬特 (Paul Mart) 一起創建了同性戀奧林匹克委員會,該委員會很快就成為舊金山藝術與體育 (SFAA) 委員會。

1982 年奧運會致力於實現性別平等,樹立了促進包容性的傳統,並為來自全球各國(包括同性戀仍被隱藏或非法的國家)的參賽者提供了安全的空間。

儘管這主要是一場歡樂的活動,但圍繞奧運會的名稱仍存在一些爭議。

瓦德爾最初打算將其稱為“同性戀奧運會”,但就在開幕前三週,他和賽事組織者被國際奧委會(IOC)起訴。

國際奧委會援引1978年美國業餘體育法案提起訴訟,稱只有美國奧林匹克和殘奧委員會(USOC)才能在美國使用「奧林匹克」一詞。

瓦德爾的團隊進行了反擊,稱該法律的適用是反复無常的,並稱特奧使用這個詞似乎沒有任何錯誤。

一些支持者認為國際奧委會的此舉是對 LGBT+ 群體的歧視,但事實證明,自 1910 年以來,他們已經採取了多項行動來禁止該詞的非官方使用。

活動順利進行並取得了巨大成功。史蒂芬妮·米爾斯在閉幕式上與舊金山同性戀自由日遊行樂隊和旋轉軍團一起表演。

時任國會議員菲利普·伯頓也在閉幕式上發表了演說。當時,他一直與同性戀聯絡員比爾·克勞斯合作,為舊金山地區的愛滋病研究制定立法並提供資金。

四年後,在 1986 年,同性戀運動會重返舊金山,參與的運動員數量更多。

1994 年,同性戀運動會在紐約市舉行,恰逢石牆暴動 25 週年。

那屆賽事的規模超越了奧運會,共有 10,864 名運動員參賽,而 1992 年巴塞隆納奧運會的參賽人數為 9,356 人,1996 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參賽人數為 10,318 人。

首屆同性戀運動會已經過去了 41 年,這項賽事仍然勢頭強勁。

2022 年的賽事因 Covid-19 大流行而推遲,但將於今年 11 月舉行。歷史上首次,它將在兩個中心舉行——香港和墨西哥瓜達拉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