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維希·範·貝多芬的獨特作品最終將歸還給原始所有者的繼承人。
該手稿最終被存放在捷克布爾諾市摩拉維亞博物館的檔案室中,以防止其被納粹竊取,因為佩切克家族曾是二戰前捷克斯洛伐克最富有的家族,為躲避大屠殺而逃離該國。
博物館保存了降 B 大調弦樂四重奏第四樂章的親筆簽名。 130——這位德國作曲家的一首備受推崇的晚期四重奏——在其收藏中已有 80 多年的歷史。
現在,當地針對納粹盜竊財產的歸還法使歸還成為可能。
摩拉維亞博物館館長首次將這首樂譜展出五天,然後移交給佩切克家族。
「這件物品本身就有一個迷人的收藏故事,」策展人西蒙娜·辛德拉洛娃 (Simona Sindlarova) 說道。 “整個故事反映了中歐近200年的歷史。”
對納粹作品的高風險謊言,保存手稿
家族的財富主要來自採礦業和銀行業業務,有關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如何獲得這件作品的詳細資訊尚不清楚。
貝多芬於 1825-26 年創作了這首六樂章四重奏,這是他受俄羅斯王子尼古拉斯·加利津委託創作的一系列晚期四重奏作品的一部分。
它於 1826 年 3 月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首演。
捷克、法國、德國、波蘭、美國等5個國家的博物館、檔案館和圖書館目前保存有近300頁的親筆簽名。
據了解,在佩切克家族取得所有權之前,1827 年去世的貝多芬將第四樂章交給了他的秘書卡爾·霍爾茨(Karl Holz),而維也納的至少另外兩位私人所有者後來獲得了它。
1939 年 3 月,納粹佔領捷克斯洛伐剋期間,應佩切克家族的要求,試圖將這件作品郵寄到國外,但失敗,引起了蓋世太保的注意。
辛德拉羅娃解釋說,就在那時,「摩拉維亞土地博物館的專家被請來驗證親筆簽名的真實性」。
“他立即認出了它的真實性,但為了保護它免受佔領者的侵害,他和其他相關人員否認它是真實的。”
這個可能讓他付出慘痛代價的謊言奏效了,德國人允許博物館保留這件作品的收藏。
戰後,家族的大部分企業和財產被納粹奪取並被共產黨政權收歸國有。
在美國的家中,弗朗茨·佩切克(Frantz Petschek)試圖扳回比分,但由於戰後歐洲的分裂和鐵幕的形成,他的努力徒勞無功。
最終,8 月 3 日簽署了一項協議,將博物館的所有權轉讓給繼承人。
「當然,它理應屬於佩切克家族。問題是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個迷人的收藏家故事的新篇章即將揭開,」辛德拉羅娃說。
這樣的幸福結局並不總是可能的。
今年早些時候,總部位於倫敦的歐洲被掠奪藝術品委員會得出結論,「儘管有關於歸還藝術品的特雷津(特萊西恩施塔特)宣言,但歸還被掠奪藝術品的前景仍然很遙遠。
報告回顧了自 2009 年一項不具約束力的決議以來所取得的進展,來自 40 多個國家的代表敦促各國政府盡一切努力歸還被非法沒收的前猶太人公共和宗教財產。
委員會也建議所有國家解決納粹及其同夥非法侵占的私人建築和土地問題。
其指導方針鼓勵讓外國人更容易索回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