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news Business 仔細研究了微軟、蘋果、Alphabet、亞馬遜、英偉達、Meta 和特斯拉現在如何佔據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近三分之一,這一集中引發了關於市場均衡未來的激烈爭論。
由美國最龐大的科技實體組成的強大聯盟,被稱為“七巨頭”,其市值已達到13 萬億美元(12.04 萬億歐元),這一數字與歐洲四大科技公司的國內生產總值( GDP) 總和驚人地匹配。
這樣的比較不僅突顯了它們的財務影響力,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種估值是否合理,或者我們是否正在見證新的經濟現實。
美國銀行首席投資策略師 Michael Hartnett 為這一說法增添了一層色彩,他指出,七大經濟體的總市值現在也超過了紐約、東京、洛杉磯、倫敦等全球主要城市的GDP 總和。
這個群體——微軟、蘋果、Alphabet、亞馬遜、英偉達、Meta 和特斯拉——現在佔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近三分之一,這種集中讓人想起網路時代,並引發對未來的激烈爭論市場均衡。
過去一年,七巨頭在等權重指數中表現出80%的正向表現。相較之下,Invesco S&P 500 Equal Weight ETF 追蹤的 S&P 500 等權指數僅上漲 4%。
摩根大通最近的一項分析顯示,2023 年 12 月,MSCI 美國指數前 10 名股票的份額顯著上升,達到 29.3%,距離網路泡沫頂峰時期 33.2% 的歷史高點僅一步之遙。
然而,在市場影響力巨大的背景下,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出現了:這些估值是遙不可及的,還是堅實的基礎?
華麗七:估值是否變得不合理?
在最近接受彭博社採訪時,經驗豐富的投資者、Yardeni Research 執行長 Ed Yardeni 觀察到,這與網路泡沫時代達到的市場集中度有相似之處。然而,主要區別之一是七巨頭的收入強勁。
過去 12 個月,它們總共創造了近 1.8 兆美元(1.67 兆歐元)的收入,在過去十年中保持了令人印象深刻的 23% 的年平均收入成長率。
傳統的股票估值指標可能表明,七巨頭的市場表現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令人擔憂。
基於過去 12 個月報告收益的本益比 (P/E) 中位數為 36,展望未來 12 個月則為 33。儘管這些數字可能會讓人產生對 2000 年代初泡沫估值的似曾相識的感覺,但與納斯達克 100 指數當時超過 100 倍市盈率的市盈率相比,仍相去甚遠。
這種合理化表明,七巨頭目前的市場估值雖然很高,但可能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脫離經濟現實。
總體而言,它們似乎反映了這些美國科技巨頭近年來所利用的驚人需求和獲利能力。
歐洲最大的科技公司 ASML Holding NV 的估值為 3,450 億美元(3,194.4 億歐元),只是微軟 3 兆美元(2.78 兆歐元)市值的一小部分。總的來說,歐洲七大科技股的市值甚至沒有超過 1 兆美元(0.93 兆歐元)的門檻,這充分凸顯了美國在科技領域的霸主地位。
七巨頭:需要平衡
總之,當我們觀察這些市場動態的後果時,必須平衡七巨頭快速崛起的兩個面向——承認其優勢和潛在風險。
一方面,這些估值被譽為美國企業在人工智慧、半導體、電動車和社群媒體平台等高成長領域的成功和創新的證明。
另一方面,有人警告這種市場主導地位的危險,包括抑制競爭和可能造成經濟失衡。
有一點是確定的:七巨頭的金融傳奇仍在上演,其軌跡隱藏在市場動態和技術進步的不斷相互作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