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的一份新報告稱,超過 550 家國際公司(其中許多來自歐洲)仍或多或少在俄羅斯開展業務,無視烏克蘭入侵後要求撤出該國的公眾壓力。
其中,223 家公司被認為「一切照常」運營,其中包括來自義大利(Boggi、Benetton、Calzedonia)、法國(Clarins、Etam、Lacoste)、德國(Siemens Healthineers、B. Braun)和荷蘭(飛利浦)。
「一切照舊」名單中還包括一些知名美國公司,如湯姆·福特、特百惠和 TGI Friday's,以及眾多中國企業,如阿里巴巴、騰訊和中興通訊,以及航空客運公司,如阿聯酋航空、埃及航空、卡達航空和土耳其航空
數位由耶魯大學的專家團隊編制並定期更新,自 2022 年 2 月戰爭爆發以來,該團隊一直在追蹤企業公告。
耶魯大學資料庫總共包含來自世界各地的 1,389 家公司,分為五類:
- 深入挖掘: 223 家公司仍在“照常營業”,其中包括上述公司。
- 購買時間:162家公司推遲了未來的運營,但繼續在俄羅斯開展「實質業務」。
- 縮減規模: 170 家公司縮減了一些「重大」業務,但繼續保留其他業務。
- 暫停:493家公司暫時削減了在俄羅斯「大部分或幾乎全部」的業務,但保留了賺取剩餘財務回報的選擇。
- 徹底打破:341家公司「完全」停止了在俄羅斯的業務。
加起來,表現最差的三個類別——挖掘、爭取時間和縮減——總共有 555 家公司,幾乎佔資料庫的 40%。
仍在「爭取時間」的企業中,不乏來自歐盟和七國集團的多家知名企業,如英國阿斯特捷利康、義大利百味來、德國拜耳、法國BlaBlaCar等。
Engie(法國)、Giorgio Armani(義大利)、ING 銀行(荷蘭)、默克(德國)、雀巢(瑞士)、紅牛(奧地利)、Total Energies(法國)、聯合利華(英國)和Yves Rocher(法國)一些歐洲公司也屬於該類別。
那些正在「縮減規模」的公司的名字很容易辨認,如AdAdobe(美國)、安聯(德國)、谷歌母公司Alphabet(美國)、博世(德國)、可口可樂(美國)、Duolingo(美國) 、埃尼(義大利)、費列羅(義大利)、摩根大通(美國)、微軟(美國)、Ørsted(丹麥)、倍耐力(義大利)、Spotify(瑞典)、豐田(日本)和 Vattenfall(瑞典)。
鑑於俄羅斯經濟放緩以及西方制裁造成的貿易中斷,目前尚不清楚這些公司透過俄羅斯業務賺了多少錢。
然而,他們在俄羅斯的持續存在似乎破壞了西方國家的政治團結,西方國家幾個月來一直試圖削減可以為克里姆林宮戰爭機器提供資金的收入。
「我們的製裁本身並不迫使公司離開俄羅斯,許多公司決定自行離開,」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在回應耶魯大學的調查結果時告訴歐洲新聞。
“那些留下來的人不一定違反歐盟制裁——只要他們不參與受制裁的行業或實體。”
耶魯團隊表示,493家國際公司仍處於「暫停」狀態,這意味著它們已經停止或阻止了與俄羅斯有關的大部分商業活動、銷售、運輸、航班、預訂、金融交易和其他服務,但沒有完成與該國的斷絕關係。
在341家完全撤出俄羅斯的公司中,我們可以看到埃森哲(愛爾蘭)、阿爾迪(德國)、阿斯達(英國)、德勤(美國)、德意志銀行(德國)、Equinor(挪威)、喜力(荷蘭) )、IBM(美國)、IKEA(瑞典)、漢莎航空(德國)、麥當勞(美國)、賓士(德國)、Netflix(美國)、Nike(美國)、日產(日本)、諾基亞(芬蘭)、雷諾(法國)和沃達豐(英國)。
該組還包括歐洲歌唱大賽和禁止俄羅斯國民參加其比賽的各種體育組織。
耶魯大學更新資料庫透過分析各種資訊來源,例如政府監管文件、稅務文件、公司聲明和媒體報道,以及公司內部人士和舉報人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