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11日下午,歐洲人目瞪口呆地看著美國遭受了世界上最致命的恐怖攻擊。
飛機劫持事件可能針對的是美國及其一些最具象徵意義的建築物——紐約雙子星大樓和五角大廈——但其影響波及全世界。
這些攻擊發生在新世紀之交,為旅行、安全和移民帶來了徹底的改變。
以下是這一切對歐洲人的影響。
機場安全
對包括歐洲在內的世界各地公民來說,第一個、最直接、最實際的改變都發生在機場。很少有人記得無需在安全檢查站排長隊即可乘坐飛機意味著什麼,但二十年前登機的情況與今天截然不同。
襲擊發生僅兩個月後,時任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簽署了一項法律,成立了運輸安全管理局,這是一個由聯邦機場安檢員組成的機構,以取代航空公司僱用的私人公司來處理安全問題。
由此開始了世界各地機場安全措施的增加。
乘客被禁止攜帶超過 100 毫升的相同液體登機,並被要求接受隨機行李檢查、掃描個人物品,並在通過金屬探測器前解開安全帶。
同年晚些時候,英國公民理查德·里德 (Richard Reid) 試圖將一架從巴黎飛往邁阿密的飛機擊落,他的鞋子裡藏有炸彈,導致鞋子也被掃描。
移民政策與仇外心理
專家表示,蓋達組織對美國發動的攻擊也導致移民被定罪,特別是來自阿拉伯和穆斯林占多數國家的移民
巴塞隆納龐培法布拉大學研究員、題為“9/11 的影響和後果:民族政治視角”的博士論文作者亞歷杭德羅·貝萊斯(Alejandro Velez) 認為,對9/11 的襲擊為各國政府提供了「加強此類攻擊的完美藉口」。
因此,從政治上講,移民「開始從安全角度來理解,而不是人道主義問題,」貝萊斯說。
「如果你深入觀察(歐洲邊境和海岸警衛隊)Frontex 的所有項目,就會發現有很多很多項目正是利用技術來防止移民,無論是穿過地中海還是穿過分隔開來的森林。波斯尼亞、匈牙利或與土耳其邊境等國家,」他補充道。
德國班貝格大學政治社會學教授、《恐怖主義與移民:概述》研究報告的合著者馬克‧赫爾布林對此表示同意。
“大量研究表明,人們普遍認為移民對他們的文化或經濟狀況構成威脅,顯然威脅也可以指他們擔心自己的生命或社會的安全問題。”
他說,恐怖攻擊,尤其是由有移民背景的人實施的恐怖攻擊,「應該會導致對移民更多的偏見和消極態度」。
然而,赫爾布林表示,伊斯蘭恐怖攻擊後仇外心理和伊斯蘭恐懼症的增加往往是短暫的。然而,穆斯林關於污名化的報道可以用這樣的事實來解釋:“以前某些人群的態度已經很消極,並且在過去幾十年裡變得更加消極。”
阿拉伯人和穆斯林面臨的困難
薩基·阿哈迪 (Saki Ahadi) 出生於阿富汗,從青少年時期起就居住在德國,他體現了這些態度如何轉化為歐洲移民社區的生活。
19 歲時,他受僱於一家在慕尼黑機場營運的公司擔任實習生。
「我還沒有德國護照,當我出示我的阿富汗護照時,引起了很多問題和恐懼,」他告訴歐洲新聞。幾週以來,他的文件和背景都受到檢查。
「由於你的出身而無法上班,這種感覺非常強烈,」他說。
幾年後,他與兄弟和朋友去倫敦的一次短途旅行也被證明很難組織。他們向英國大使館提交了簽證申請。他的申請很快就得到了處理,但他的兩個同伴就沒那麼幸運了,被要求前往杜塞爾多夫大使館進行面談。在那裡,他們被問了幾十個問題,其中大部分與恐怖主義有關,包括:“你認識X組織嗎?你與Y組織有聯繫嗎?”
他們的申請被拒絕,英國大使館稱他們為「潛在危險」。
「我獨自飛行,」阿哈迪說。 “那真是太悲傷了。”
去美國實習五個月也很頭痛。他必須提交一份簡歷清單,附上證據,列出他去過或居住過的每一個國家——對於一個小時候逃離喀布爾、作為難民生活在多個國家的人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美國大使館要求他回答大量問題,以確定他是否曾經與恐怖組織接觸或捐款。
「大約七週後,我被邀請去大使館,我的簽證也獲得了批准。為期五個月的實習經歷了七週的焦慮。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他說。
極右勢力捲土重來
將他人視為敵人的概念在政治話語中並不是特別新鮮。
赫爾布林告訴歐洲新聞台,9/11 事件的襲擊“對政治辯論和政治話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那時以來歐洲的恐怖襲擊浪潮也是如此。
「你清楚地發現這些襲擊產生了強烈的影響,這也導致了極右翼的出現,或者你知道,極右翼在選舉中取得了額外的成功,」他繼續說道。
他說,總的來說,執政黨往往會在恐怖主義行為後在投票箱中受到懲罰,而「政治右翼則從襲擊中獲利」。
最近,這種對對方的恐懼被美國的唐納德·川普(他試圖實施穆斯林旅行禁令並建造與墨西哥的邊境牆)或巴西的賈爾·博爾索納羅(Jair Bolsonaro)利用。
在歐洲,一些極右翼政黨從移民危機中受益,包括西班牙的Vox、匈牙利的歐爾班·維克託的青民盟和義大利的馬泰奧·薩爾維尼的聯盟。
貝萊斯指出:“我們正處在一個反恐戰爭政治與後真相相結合的時代,這種情況也波及到了歐洲,極右翼政黨煽動了對對方的恐懼。”
隱私的終結?
針對美國的攻擊也導致了個人隱私的下降。
里斯本大學人類學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卡塔琳娜·弗魯瓦 (Catarina Frois) 告訴歐洲新聞台:“9/11 事件之後,一切都不再一樣了。”
「在某種程度上,美國做出的決定,特別是在《愛國者法案》的背景下,決定了所有國家在安全和監視方面的行為。所發生的事情是,他們在安全政策方面創建了一個新的世界秩序被各州採納。
「在實踐中,不再有界限(…),因此公共利益實際上在各個層面上都凌駕於個人自由之上。這是主要的轉變之一,」她解釋道。
貝萊斯強調,「在美國和歐洲其他地方,例如英國,出台的法規允許竊聽通信,不僅可以透過電話,還可以透過社群網路或我們在瀏覽器中造訪的頁面」。
「所有這些都開始儲存在龐大的資料庫中以創建風險概況,」他補充道。 “現在,當你試圖跨境時,可能會被要求提供社交網絡密碼,這種情況並不罕見。”
而且監控不只在網路上。他補充說,視訊監控系統也在城市中大規模部署。
貝萊斯解釋說:“英國是城市大型視頻監控網絡的先驅之一,但即使安裝了具有面部幾何檢測或可疑運動檢測功能的更現代的系統,犯罪率也沒有下降。”
然而,貝萊斯指出,這些系統已被用於鎮壓,例如中國政府在香港的鎮壓。
「我們以前這麼認為,今天仍然這麼認為:這是不合理的,」弗魯瓦說。 “安全攝影機無法預測犯罪,因為沒有監視系統能夠讀懂人們的想法。”
弗魯瓦認為,他們的最終目的除了預防犯罪之外,還在於讓人們相信我們生活在恐怖狀態中。她說,失去隱私的代價是一種安全感,只有 911 經歷的集體創傷才能證明這種安全感是合理的。
9/11後真的有新世界嗎?
歷史是由重大事件塑造的,這些事件導致前後之間有明確的界線。她補充說,2001 年 9 月 11 日發生的襲擊恰恰說明了這一點,但變化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突然。
「9/11 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秩序,以人們對恐怖主義的整體理解方式,以及如何應用某些安全和監視政策。但這些系統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弗魯瓦說。
「他們想要攔截所有通訊的那一天,是在一夜之間完成的。這意味著系統已經就位。不寬容、種族主義和仇外心理的問題在9/11之前就已經存在。事實證明,這種不寬容已經不再存在了。
貝萊斯強調,毀滅性襲擊 20 週年應該是反思所贏得和失去的事情的一年。
「我認為,恐怖主義的潛在風險已經滲透到我們社會的縫隙中,它為諸如酷刑、選擇性暗殺、軍事幹預等可怕的事情提供了理由,而其後果仍在繼續。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忘記9月11日只是一天,但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亞20年來每天都在經歷這一天,」他強調。
貝萊斯說,在歐洲,攻擊和隨後的衝突導致數千萬歐元投入國防、監視系統和武器,損害了衛生和教育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