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5萬人簽署請願書,呼籲法國控制黎巴嫩

一個請願將黎巴嫩置於法國託管之下的倡議在 24 小時內就獲得了超過 50,000 個簽名。

黎巴嫩首都發生大規模爆炸,造成嚴重破壞後,總統馬克宏於週四上午抵達貝魯特,以表達對法國在中東的保護國和前殖民時代保護國的支持。

請願書的創建者寫道,請願書講述了人們對黎巴嫩政府「完全無力保護和管理國家」的失望。

他們補充說:“由於制度失敗、腐敗、恐怖主義和民兵,該國剛剛嚥下最後一口氣。我們相信黎巴嫩應重新受法國託管,以建立廉潔和持久的治理。”

請願書發起者西里爾告訴歐洲新聞台:“我不抱任何幻想。法國有自己的問題需要解決。”他補充說,他發起請願書是希望它能「顯示[黎巴嫩人民]的絕望程度」。

他說:“如果我們進行革命並重新選舉議會,即使是政府執行的選舉法也會有利於已經存在了 40 年的政治階級的霸權。”

「自從法國離開以來,這個國家一直在下沉。內戰、經濟、政治和邊境危機接踵而至,」簽署人、法國裔黎巴嫩人約翰告訴歐洲新聞

他補充說,他想知道「黎巴嫩領導人是否會謙虛地承認他們的無能和失敗」。

另一位簽署請願書、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訴歐洲新聞社:“黎巴嫩沒有經濟戰略。” 「人們日復一日地生活著。他們正試圖用繃帶帶來治癒當下的深刻創傷。」

黎巴嫩與法國關係密切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黎巴嫩被置於法國軍事管轄之下,隨後國際聯盟於 1923 年正式將黎巴嫩和敘利亞託管給法國。

最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黎巴嫩由維希法國管理,但該領土於 1942 年歸屬於自由法國。

法國代表卡特魯將軍後來在英國的壓力下宣布黎巴嫩和敘利亞獨立。

以戴高樂為首的自由法國政府不願放棄對該地區的控制權。然而,他們決定在 1943 年舉行選舉,民族主義者取得了勝利。

新當選的政府進行了憲法改革,旨在消除法國所有殘餘的影響力。

由於對新立法不滿意,總統和幾乎整個政府都被法國人逮捕,這導致了英國的叛亂和外交幹預。

法國人將權力移交給恢復後的政府。 1943年11月22日正式宣布獨立,但直到1946年英法軍隊全部撤出,黎巴嫩才完全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