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從分裂的城市到旅遊熱點

三十年前,柏林被一堵惡名昭彰的牆分開。今天,它是一個充滿活力、統一的歐洲首都。幾乎沒有哪個歐洲城市經歷過如此動盪的歷史,也幾乎沒有城市變化得如此之快。但關於統一對德國、特別是對東方國家意味著什麼的爭論仍然很激烈。

[奧地利攝影師 Gottfried Schenk](改變柏林,攝影等價 1977 年至今)於 1970 年代移居柏林。他的照片透過比較圍牆前的影像與拆除圍牆後拍攝的影像來展示這座城市的變化。他說柏林是攝影師的天堂,因為它是一座正在永久轉型的城市。

柏林現在是一個旅遊熱點。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最常問的問題之一是“牆在哪裡?”申克仍然清楚記得這堵牆是如何逐漸從景觀中消失的。

「當我看到一些照片時,我感到感激和幸福,」他解釋道。 「例如 Steinstücken 的城牆和倒塌的瞭望塔的照片。我總是對自己說多麼美麗。我曾經生活過並體驗過城牆的樣子以及被『圍住』的感覺,但現在它已經消失了,我們自由了。

德國前總理布蘭特曾就東德和西德的統一創造過一句名言:「共同成長的,屬於共同的」。

柏林已經成為一個城市,它的建築反映了東西方差異已經消失甚至消失的事實。

申克說,隔離牆被拆除後,東方設法保留了它的真實性。但隨後是重建。

「以前這裡的外牆是灰色的、破舊的,但後來他們對房子進行了翻新,」他說。 “但對於人們來說,在他們的頭腦中,這個過程還沒有完成。”

隨著柏林圍牆的倒塌,前東德消失了,現在只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

1989年左右出生的所謂「統一之子」(Nachwendekinder)從未了解過前東德,但他們仍然與前東德有著密切的聯繫。

約翰內斯·尼切爾曼 (Johannes Nichelmann) 是一名記者,他認為年輕一代也經歷過東西方分裂。

他是統一後的孩子,在他的[書](Nachwendekinder:Die DDR, unsere Eltern und das große Schweigen)中寫到了在前東德充滿矛盾的生活故事中成長的故事。他說,父母和祖父母講述的軼事給人的印像是東德的生活往往是美好的。

「一方面,這是波羅的海的 40 年假期,一切都陽光明媚、美好,」他說。 “另一方面,媒體的報導是斯塔西監獄 40 年,鐵絲網,一切都很糟糕。但波羅的海假期和斯塔西監獄之間一定有什麼東西。”

他認為,家庭內部或媒體對前東德生活的相互矛盾的描述沒有得到充分討論。

他相信打破家庭內部的沉默可以讓人們更了解過去,並表示這將有助於停止區分東西方。

他解釋說:“我認為,我們必須將這些問題理解為泛德國問題,無論是極右勢力、全球化的後果、結構性變革還是移民。” “這種情況存在於整個德國,而且往往僅限於東德這種異國情調的想法。”

但他承認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並且已經看到關於隔離牆的分歧在緩慢但肯定地隨著每一代的推移而縮小。

「我的水晶球告訴我,對於下一代來說,它可能會逐漸消失,」他說。 “我現在有一個三歲的侄子,我熱切希望他成年後,不再受這件事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