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父母來說,了解孩子的情緒可能具有挑戰性。悶悶不樂的表情可能只是因為在學校度過了糟糕的一天,也可能是更大的掙扎的跡象。雖然父母不想擔心孩子的正常行為,但了解孩子的習慣是否是精神疾病的跡像很重要。
哥倫布全國兒童醫院的心理學家南希·E·坎寧安 (Nancy E. Cunningham) 告訴《今日報》:“心理健康問題得不到治療的時間越長,就越難治療。” “如果存在擔憂,儘早採取行動很重要。”
心理健康狀況的症狀差異很大——沮喪看起來不同於過動症, 例如。但有些行為可能表示孩子們正在掙扎。
1. 頭痛、胃痛增加。
兒童,尤其是年幼的兒童,經常會抱怨頭痛、疲勞和胃痛。當這種情況經常發生時,父母應該諮詢兒科醫生以排除身體問題,然後篩檢心理健康狀況。
「我們可以看到(兒童)描述更多身體症狀而不是情緒症狀的趨勢,」密西根州大急流城海倫·德沃斯兒童醫院的兒科心理學家阿黛爾·卡迪厄克斯博士說。 “孩子們可能更多地談論身體感覺而不是情感感覺,尤其是那些不會語言的小孩子。”
更重要的是,有些心理健康狀況也會出現身體症狀。焦慮例如,可能會引起噁心的感覺。
「精神和身體疾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坎寧安說。
對某些孩子來說,表達身體不適比解釋情緒變化更自然。
「情緒症狀有時很難談論,而且我們自己也意識不到它們,」卡迪厄說。
2. 行為的長期改變。
孩子行為方式的長期改變可能是出現問題的跡象。標誌包括:
- 情緒和行為的變化
- 睡眠過多或不足
- 不吃飯或暴飲暴食
- 學業成績惡化
- 他們與朋友、家人和社區互動方式的差異
卡迪厄說:“當你看到孩子發生了真正重大的變化……持續一周或更長時間時,這表明有更多的事情正在發生。”
3.影響日常生活的行為。
當學校表現惡化導致每天爭吵,或睡過頭意味著孩子錯過了與朋友一起外出的機會時,這可能表明他們正在經歷的不僅僅是糟糕的一天。
“我通常會看看這些行為是否開始乾擾功能?”卡迪厄說。 “作為一個家庭,我們已經無法進行日常活動了嗎?”
如果是這樣,家長可能需要尋求協助。
4. 說他們想死。
坎寧安說:“我認為,當一個孩子說‘如果達成協議的話我會更好’或‘我希望我死了’時,我們不應該忽視。”
人們常常擔心如果他們與孩子談論自殺這會讓他們產生嘗試的想法。但事實並非如此。
「你想要談論它。有些孩子有一些非常嚴重的自殺傾向,”坎寧安解釋道。“我們不想忽視任何可能以不經意的方式發表的評論。
雖然孩子們進行嘗試是正常的,但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得太頻繁,則可能表示孩子正在掙扎。
「在青春期,有些危險行為是適當和正常的。這是他們測試極限、發展自己的認同、自主性以及與父母保持距離的方式,」坎寧安說。
但當這種情況變得太普遍,或者他們將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置於危險之中時,背後可能有其他原因。
坎寧安說:“當孩子們突破安全極限時,這就令人擔憂了。”
她建議父母以不帶偏見的方式與孩子談論他們所承擔的風險,並在需要時嘗試為他們提供幫助。
「盡你所能追蹤它,」她說。 “我們知道什麼時候有人在挑戰極限,什麼時候有人的行為極其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