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啞巴手機」?

在一個痴迷於智慧型手機的世界裡,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選擇“啞巴手機”,這可能會讓人感到驚訝。

隨著青少年尋求重新擺脫科技的束縛,我們一兩年前可能佩戴的精簡、基本的行動裝置正在年輕一代中捲土重來。

在美國,諾基亞製造商 HMD Global 2022 年僅具有基本通話和簡訊功能的手機銷量有所增長,每月售出數萬部。

諾基亞手機和 HMD Global 首席行銷長 Lars Silberbauer 表示:“我們看到翻蓋手機市場成長了 5%。”

「去年我們的翻蓋手機市佔率翻了一番,這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我們看到歐洲的市佔率現在正在回升,」他告訴 Euronews Next。

「我認為這一趨勢實際上是人們掌控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數位生活,」他補充道。

什麼是「啞巴手機」?

由於功能有限,啞手機(通常是翻蓋手機)比智慧型手機提供了更簡單、更不易上癮的使用者體驗。

這些設備優先考慮基本的電話功能,例如撥打電話和發送簡訊。它們消除了社交媒體平台的誘惑,根據統計,超過 50% 的青少年平均每天花 7 個小時以上的時間一項調查超過 40,000 名參與者在 Real Research(線上調查應用程式)上完成。

事實證明,長時間的滾動會對我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多項研究表明,無休止的滾動與過動症狀、憂鬱、焦慮和睡眠不足之間存在潛在關聯。

西爾伯鮑爾認為啞音電話的興起凸顯了青少年越來越意識到科技對自身心理健康的影響。

他說:「我們從研究中可以看到,年輕人正在與心理健康作鬥爭,因此他們選擇退出社交媒體。」他補充說,他自己也加入了這一趨勢,拋棄了智慧型手機,轉而使用啞鈴手機。

「我認為你可以在某些Z 世代人群中看到這一點——他們厭倦了屏幕,」愚蠢手機影響者兼reddit 子版塊「r/dumbphones」的版主Jose Briones 說道,該子版塊是一個關於愚蠢手機、愚蠢智慧型手機和智慧型手機的社群。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

在 Reddit 子版塊中,鼓勵用戶“加入革命,享受簡單的生活!”

“大家好,由於我的螢幕成癮已經變得非常嚴重,所以希望轉向啞手機。我已經使用了啞手機查找器,但想詢問更多觀點,”寫道u/芬德利默多克。

90年代懷舊

千禧世代,多年來一直是年輕的一代,現在正在變老,近年來,流行文化一直以懷舊的情緒牽動著他們的心。

與此同時,在螢幕前長大的 Z 世代似乎對他們沒有經歷過的過去感到著迷。例如,具有像素化圖形和簡單遊戲玩法的復古風格視頻遊戲恢復了忠實的追隨者。

西爾伯鮑爾說,過去讓人想起那個生活似乎更簡單、更無憂無慮的時代,他補充說,這種對過去的嚮往也推動了啞電話趨勢的興起。

「人們想回到 2000 年代初或 90 年代,我認為這是對快樂時光的紀念,是一個事情簡單一點的時代」。

「啞巴手機」與智慧型手機:有什麼區別?

雖然智慧型手機提供先進的功能,例如無數的應用程式、社交媒體和觸控螢幕顯示器,但啞電話被設計為“基本電話”,其特性和功能有限。

然而,2000 年代的啞音電話並沒有完全保持不變,西爾伯鮑爾解釋說,「啞音電話的範圍很廣」。

一些當代的改進包括 4G 網路覆蓋、升級的攝影機和升級的顏色,「但總的來說,它幾乎是一樣的」。

還可以訪問各種功能和服務,但手機的設計使「實際做到這一點有點棘手」。

西爾伯鮑爾說,“如果你想和孩子、伴侶、朋友等一起出去玩,週末就足夠了”,讓你“仍然保持聯繫,但實際上真正體驗生活”。

西爾伯鮑爾解釋說,諾基亞的啞手機配備了不同的作業系統,其中包括 KaiOS,它支援「一些人需要的精簡版 WhatsApp」。

「你可以選擇你真正想要的功能,並且仍然擁有一部電池續航時間約為31 天的手機,其中某些功能可以持續使用31 天,因此你每年可以為你的設備充電12 次。僅此而已」。

智慧型手機預計不會消失:它們滿足不同的市場。

諾基亞繼續銷售智慧型手機,今年一月,他們推出了一項獨特的創新:可維修手機。

西爾伯鮑爾表示:「它們是可修復且可持續的。」他補充說,它們是「市場上最永續的手機之一」。

「基本上你可以自己修理手機,只需要一把吉他撥片和一把小螺絲起子。你可以在幾分鐘內更換螢幕、充電插座和電池」。

該公司希望「讓人們更長久地持有手機」——但並非字面上的意思。他們希望避免客戶每年都需要購買新手機,並表示「這不是我們真正想要滿足的商業模式」。

據歐盟委員會稱,歐洲每年被丟棄而不是修復的機器已經產生 3500 萬噸廢物,並排放 2.61 億噸二氧化碳。今年三月,他們宣布將迫使公司向消費者提供維修其設備或機器的權利。

例如,根據提案,兩年的法定保固期將要求生產商提供維修服務,前提是這樣做的費用不高於更換費用。諾基亞正在加倍努力。

「我可以向你保證,下一代將更容易修復,」西爾伯鮑爾指出。

請觀看上方媒體播放器中的視頻,以了解 2023 年坎城創意節採訪的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