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員稱印度不切實際的要求破壞了世貿組織農業談判

儘管在最後一刻進行了嘗試,上週聚集在阿布達比的 1000 多名世貿組織代表仍未能就食品補貼全球貿易規則的重大改革達成一致。

「儘管我們進行了務實的參與,但我們在農業一攬子計劃方面沒有取得進展,這損害了最脆弱的國家。分歧太大,無法解決。

歐盟農業專員雅努什·沃伊切霍夫斯基(Janusz Wojciechowski)進一步表示,世貿組織成員最終未能達成一致的原因是「不切實際的要求,特別是在出於糧食安全目的的公共持股問題上」。

在整個談判過程中,印度在這個問題上一直採取強硬態度,並帶領各國尋求所謂公共持股(PSH)的永久解決方案。

這是一種用於儲存和分配糧食的政策工具,例如以補貼價格向弱勢群體提供大量糧食,以降低最弱勢群體的糧食價格。

目前的世貿組織規則對一個國家可用於這種形式農業補貼的產量百分比設定了限制 — — 印度和其他欠發達國家希望看到提高這一門檻。

支持這些國家的專家認為,世貿組織關於個人衛生服務的更嚴格規則將不允許政府建立和管理公共糧食儲備。

然而,這種庫存被視為違反自由貿易原則,特別是在危機期間,並且一直是涉及全球糧食安全的歐盟貿易談判中的紅線。

委員會在一份報告中表示:「雖然公共庫存計劃對於促進國內糧食安全可能至關重要,但如果作為對生產者價格的支持而實施,則可能會對農業貿易產生負面影響,並影響其他國家的糧食安全。

在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並嚴重影響糧食商品市場後,這項議題再次受到關注。

烏克蘭戰爭結束後,歐盟和其他西方國家強調所有庫存都需要繼續進行貿易流動,而印度及其盟國則捍衛其為其人民保障糧食庫存的權利。

在會談中,印度辯稱,自2013年以來,糧食庫存問題的永久解決方案已經等待了11年。

一位接近談判的消息人士告訴歐洲新聞台,談判開始時最有可能的結果是承諾為 PHS 協議設定新的最後期限,但不對此事做出任何實質決定。

與預期相反,印度貿易部長皮尤什·戈亞爾堅持其談判授權,拒絕在此事上妥協。

這個問題對印度政府來說很敏感,因為該國農民的抗議活動已經持續了12 個多月,而且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 正在定於今年4 月和5 月舉行的全國民意調查中尋求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