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布魯塞爾和北京之間的緊張關係,歐盟已暫停批准與中國的投資協議。
該協議於去年12月原則上達成,但尚未獲得歐洲議會等歐盟機構的必要認可。
「我們暫時[...]暫停了歐盟委員會的一些政治意識努力,因為很明顯,在目前的情況下,隨著歐盟對中國的製裁和中國的反制裁,包括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瓦爾迪斯·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在接受法新社採訪時表示:“歐洲議會議員的反對,環境不利於該協議的批准。”
“我們不能忽視歐盟和中國之間關係的更廣泛背景。”
“無論如何,該協議的根本原因[...]仍然非常現實,[與中國]的關係始終存在不對稱性。該協議將幫助我們解決這種不對稱性。”
在布魯塞爾和北京最近的外交攤牌之後,該協議的前景已經受到質疑。
3月,歐盟實施首次製裁30多年來一直與中國對抗。與西方盟友協調制定的一系列措施針對的是四名中國官員和一個據信涉嫌侵犯維吾爾族穆斯林少數民族人權的實體。
中國的反應迅速而激烈:中國外交部幾乎在瞬間反擊,對十名歐洲人士(其中包括五名歐洲議會議員)和四個實體(其中包括歐洲議會人權小組委員會)實施了製裁。
北京也將英國、美國和加拿大的民選官員列入黑名單。總共有 30 多個個人和實體受到製裁。
結果,歐洲議會三個主要政黨(社會民主黨、復興歐洲黨和綠黨)合計擁有45%的席位,宣布只要製裁繼續存在,議會將拒絕採取任何行動。
作為理事會的共同立法者,歐洲議會議員對該協議擁有最終決定權。
一位歐盟官員試圖進一步澄清東布羅夫斯基斯的話。
「該協議現在需要經過法律審查和翻譯,然後才能提交通過和批准。然而,[投資協議]的批准過程不能與更廣泛的歐盟-中國關係的不斷發展動態分開,」該官員告訴歐洲新聞。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針對歐洲議會議員和整個議會委員會的報復性制裁是不可接受和令人遺憾的。[投資協議]批准的前景將取決於局勢的發展。所以還沒有完全暫停。”
一筆有爭議的交易
經過七年的漫長談判,該投資協議於 2020 年 12 月底原則上達成協議。
這項突破的實現得益於德國官員在德國擔任歐盟理事會主席國六個月期間的深思熟慮和強有力的推動。這項努力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歐洲理事會主席查爾斯·米歇爾、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和法國總統馬克宏之間的最後一刻通話中得以實現。
該草案文本旨在透過讓北京方面承諾為歐盟投資者提供更大程度的市場准入以及對歐盟公司的公平待遇(歐盟委員會稱之為「公平競爭環境」)來建立平衡的中歐貿易關係。該協議還包括有關國有企業和補貼的條款。
據委員會稱”,“中國還首次同意了有關可持續發展的雄心勃勃的條款,包括對強迫勞動的承諾以及批准相關的國際勞工組織(ILO)基本公約”。
投資協議的加速達成,特別是對勞工權利的保證,遭到了歐洲議會大多數議員的批評、懷疑甚至不信任。
委員會估計過去20年,歐盟對華直接投資已超過1,400億歐元,而中國對歐盟的投資總額近1,200億歐元。
歐盟企業在華投資的主要產業是汽車產業、基礎材料(包括化學品)、金融服務、農業/食品和消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