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後的影響來得比許多人預期的還要快。 1 月 4 日,也就是 2021 年的第一個交易日,近 60 億歐元的歐盟股票交易離開倫敦,前往其他歐洲國家首都。
本月早些時候,有消息稱阿姆斯特丹已取代倫敦成為歐洲最大的股票交易中心,該市的每日交易量急劇下降,而荷蘭首都的每日交易量卻激增。
2019年,當英國仍在歐盟及其單一市場內時,歐盟股票的交易有43%在英國進行。根據智庫新金融的分析,今年前幾週這一比例已降至僅 4%。
倫敦金融城在全球金融舞台上的主導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歐洲最近發生的事件引發了人們的疑問:權力平衡可能會在多大程度上從倫敦轉移到其他首都。
布魯塞爾布魯塞爾智庫和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韋隆表示:“你可能會很快失去流動性,而金融具有很強的適應性。” “因此,倫敦擁有如此多的流動性並且最近一直擁有如此多的流動性這一事實並不意味著流動性將留在那裡。”
他對歐洲新聞台表示:“基本上,如果創造金融中心地位的條件不再存在,那麼未來金融中心的既定地位就不會被視為理所當然。”
阿姆斯特丹在脫歐後的發展
貿易活動的突然外流是自英國脫歐後過渡期新年結束以來金融部門從英國流向歐盟的最引人注目的例子。
但阿姆斯特丹在其他地區也從倫敦獲得了業務。數據提供者 IHS Markit 的分析顯示以歐元計價的衍生性商品交易轉向荷蘭首都,數據顯示英國在幾乎所有類別上都失去了歐盟的市場准入。
荷蘭報告稱,受疫情影響,2020 年外國投資流入量普遍下降。但所謂的「脫歐公司」——尋求透過在歐盟設立業務來抵消幹擾和額外繁文縟節的英國公司——是一個例外。
2月18日公佈的年度業績投資荷蘭和荷蘭外國投資局據報道,專注於荷蘭的此類公司數量有所增加。
去年,近 80 家企業進行了部分搬遷,NFIA 表示正在與 550 家企業討論搬遷或擴張事宜,其中包括荷蘭金融業。
「在我們開始對此感到興奮之前,英國脫歐對荷蘭不利……最終,荷蘭失去了他們的第二個貿易夥伴,」NFIA 發言人 Michiel Bakhuizen 表示。儘管如此,他告訴歐洲新聞,該國對金融公司有吸引力,因為它有助於為英國脫歐相關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例如,當我們談論貿易商或金融科技公司時,我們擁有多語言、高技能的勞動力,我們擁有合適的基礎設施,無論是進出該國到歐洲境內外的直接目的地,數位連接,特別是阿姆斯特丹及其周邊地區的快速網絡,以及非常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歐盟的專業城市
新金融研究顯示超過 400 家英國金融服務公司「已將某些東西轉移到歐盟某處以應對英國脫歐」。其中,128 家選擇了都柏林,巴黎吸引了 88 家,盧森堡 84 家,法蘭克福 56 家,阿姆斯特丹 47 家,布魯塞爾 10 家。
該智庫的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威廉·賴特 (William Wright) 表示,搬遷揭示了城市在不同金融領域專業化的明顯趨勢。
「絕大多數搬遷到都柏林的公司都是資產管理領域,其次是另類投資。搬到法蘭克福的絕大多數公司是銀行或投資銀行;搬到阿姆斯特丹的絕大多數公司是交易所、交易平台,經紀人,」他告訴一位彼得森研究所小組討論。
「巴黎是唯一一個沒有那麼深入的行業概況的城市。它已經是歐盟最大的保險和資產管理中心,它希望在這兩個基礎上發展,但公司的分佈選擇巴黎的範圍要廣泛得多。”
這種趨勢表明,歐洲城市之間並沒有特別的競爭來主導這一領域,或成為英國脫歐後歐洲大陸的第一大金融中心。
「為什麼不是所有人都聚集在一個地方的原因很簡單:沒有真正的激勵措施,」貝隆補充道。 “有很多活動需要吸收,對於企業來說,將其分散在不同的中心比全部集中到同一個地方並產生某種過熱效應更經濟。”
英國為「平等」而戰
英國公司早就知道,由於英國脫歐,他們將失去完全的“通行權”,從而剝奪了他們以前在歐洲開展業務的全面准入。
然而,到目前為止,歐盟還拒絕給予英國一種被稱為「同等」的較小形式的准入——考慮到布魯塞爾認為第三國的監管與自己的監管一樣嚴格。被剝奪這一點進一步阻礙了倫敦金融城在歐洲不受阻礙地進行貿易的能力。相反,英國公司必須遵守各州的要求。
金融服務從未被計劃成為英國脫歐後貿易協定的一部分,在談判重點關注捕魚權等問題時,金融服務適當地退居二線。
就交易本身而言,雙方只是同意在稍後階段達成一致。這並沒有阻止鮑里斯·約翰遜為其規定塗上典型的閃亮光澤。
“關於金融服務的同等性,有一些很好的語言,也許沒有我們希望的那麼好,但它仍然將使我們充滿活力的倫敦金融城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發展和繁榮,”英國首相在平安夜表示,協議達成之日。
他提到的“好語言”,載於主要交易的附件,只不過是監理合作和維護金融穩定的承諾。雙方目標是到 2021 年 3 月就建立框架達成“諒解備忘錄”,但對其內容的期望較低。
布魯塞爾擁有控制權
英國已授予歐盟同等地位,這意味著歐盟銀行可以在英國市場運作。但歐盟是否也這樣做將完全取決於布魯塞爾。
這歐盟委員會的評估英國脫歐協議的負責人直言不諱地表示,歐盟「將在符合歐盟利益的情況下考慮對等(決定)」。到目前為止,它只向英國授予了可能的 39 項臨時協議中的兩項。
歐盟首席脫歐談判代表米歇爾·巴尼耶表示,英國的計畫需要更多澄清。他補充說,國家當局將密切關注尋求規避新限制的英國公司。
「我認為英國有一種廣泛的說法,即將會以某種方式就金融服務進行談判,但我不認為這種情況會發生,」布魯蓋爾的貝隆說。 “正如聯合聲明(英國脫歐貿易協議所附)所明確指出的那樣,對等不是談判,對等是單方面決定。”
而且,他補充道,他預計這種情況不會很快發生。 「在等效流程方面有一個最後期限的一件事是清算所的等效性,該等效性僅運行到2022 年5 月,因此委員會必須決定是否延長,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細分市場。
在一次演講中本月,英國央行行長安德魯貝利表示,歐盟對英國實施比其他非歐盟國家更嚴格的規則是不公平的,並堅稱英國不能接受成為「規則接受者」。
還有警告稱,如果歐盟對英國過於嚴厲,主要贏家可能不在歐洲大陸,而是在紐約等其他全球金融中心。
歐盟的擠壓會對倫敦金融城造成多大的傷害?
2012-17 年擔任倫敦金融城政治領袖的馬克·博利特爵士 (Sir Mark Boleat) 警告稱,脫歐導致的金融城相關稅收收入損失每年可能達 100 億英鎊(115.5 億歐元),而影響將由國家,而不是城市公司。
「對他們來說,不得不將大量員工和職能轉移到歐盟是一種代價高昂的刺激,但僅此而已。金融服務業在英國脫歐中很好地倖存下來。損害根本不是針對該行業的,而是針對該行業的。
智庫新金融在英國脫歐初步影響的報告中表示,預計倫敦金融城將繼續遷往歐盟。但報告補充說,“誇大歐盟對英國金融貿易壁壘的風險是危險的”,並得出結論稱,“英國脫歐會削弱但不會致命地削弱”倫敦作為金融中心的主導地位。
英國財政大臣(財政部長)里希·蘇納克(Rishi Sunak)一月份表示,脫歐將有助於鞏固英國「卓越」的全球地位,並提供「以不同方式、更好」進行監管的機會。
至於英國進入歐盟市場的問題,歐盟目前的限制性立場是在倫敦和布魯塞爾之間的關係緊張背景下提出的。貝隆認為,未來監管過程必然會受到英國與歐盟關係更廣泛的「政治氛圍」以及金融考量的影響。
他告訴歐洲新聞台:“即使英國已經離開單一市場,仍然有很多變化。”
「如果歐盟和英國之間的關係總體上相當好,這將使各機構的立場傾向於更加開放。如果關係非常糟糕並且以信任完全崩潰為特徵,這意味著各機構將採取更加限制性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