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年輕人的飲食失調可能與大腦發育遲緩有關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遺傳學、大腦發育的差異以及青少年時期的心理健康狀況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一些年輕人會出現飲食失調。

據估計,歐洲有 2000 萬人患有神經性厭食症、神經性貪食症和暴食症等飲食失調症,其中年輕女性和青少年受影響尤為嚴重。

對於發表在期刊上的新研究自然心理健康近 1000 名來自英國、愛爾蘭、法國和德國的年輕人提供了基因數據,完成了有關他們飲食習慣和健康狀況的調查,並在 14 歲和 23 歲時進行了磁振造影 (MRI) 掃描。

當參與者 23 歲時,國際研究人員將參與者分為三組:健康飲食者(42%)、限制性飲食者(33%)和情緒化或不受控制的飲食者(25%)。

限制性飲食者是指那些限制食物消耗以控制體重和外表的人,例如節食和淨化的人。

情緒化或不受控制的飲食者容易暴飲暴食,並且往往會強迫性地吃東西或對負面情緒做出反應。

回過頭來看,研究發現,患有焦慮、憂鬱或註意力問題的 14 歲青少年在 23 歲時更有可能養成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不健康的飲食行為也與肥胖有關,並且具有較高的高體重指數(BMI)(用於診斷肥胖的指標)的遺傳風險。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倫敦國王學院生物精神病學教授 Sylvane Desrivières 在聲明中表示,研究結果強調了「旨在解決不健康飲食習慣和適應不良應對策略的改善教育的潛在好處」。

例如,父母可以密切關注青少年在家中的習慣,教師和學生可以更加了解學校中的人際關係如何“加劇現有的脆弱性並導致飲食失調”,而醫療保健專業人員應該了解大腦在飲食中的作用Desrivières 告訴歐洲新聞健康頻道。

“大腦發育的關鍵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似乎不只是青少年的習慣或基因可以預測成年早期的飲食失調。核磁共振掃描顯示,不健康飲食者在青春期的大腦成熟度不那麼明顯,而且會延遲。

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在25歲左右發育完全,一些研究研究表明,由於青少年的大腦尚未完全成熟,他們更容易受到危險行為和環境壓力的影響。

在這項研究中,大腦成熟度在 14 歲時的心理健康問題和 23 歲時的不健康飲食中都發揮了作用,與年輕人的 BMI 無關。

他們說,小腦(大腦中控制食慾的部分)成熟度的降低也有助於解釋高 BMI 的遺傳風險與 23 歲族群限制性飲食習慣之間的關聯。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倫敦國王學院的博士生於欣陽說,這些發現強調了「大腦發育在塑造飲食習慣方面的關鍵作用」。

其他研究發現,體重嚴重不足會影響大腦和認知發展發育異常大腦中控制獎勵和抑制的部分可能會引發暴食症。

國王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可用於創建更個人化的工具,以幫助可能患有飲食失調的年輕人。

他們以前發現的在青少年出現不健康飲食行為之前幾年,大腦掃描的差異,這意味著有可能在有問題的習慣開始之前識別出有風險的青少年。

Desrivières 表示,下一步是繼續收集同一人群的數據,以了解大腦成熟度和飲食習慣的差異如何影響 20 多歲的他們。

「這可能在預防飲食失調和支持整體大腦健康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德斯裡維埃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