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前接觸「永久化學物質」可能會增加兒童肥胖和高血壓的風險

內分泌幹擾物 (EDC) 是我們環境中幾乎隨處可見的化學物質。

它們存在於化妝品、汽油、衛生和清潔產品、服裝、家具、罐頭、食品包裝和塑膠中。

巴塞隆納全球健康研究所 (ISGlobal) 的一項新的全球研究表明,產前接觸內分泌幹擾物與兒童期代謝健康狀況較差有關,進而增加成年後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術語「代謝症候群」涵蓋諸如腹部肥胖、高血壓和胰島素抗性等病症,它們一起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第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

該研究是最近發表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雜誌上,並增加了有關這些化學物質對健康危害的越來越多的證據。

一項針對歐洲六個國家的研究

先前的研究已經表明,個體在產前階段接觸某些內分泌幹擾物與構成代謝症候群的一些因素(尤其是肥胖和血壓)之間存在關聯。

但這一次,團隊環球國際著手評估這些物質對代謝症候群因素整體的綜合影響。

這項研究涉及來自六個歐洲國家的 1,134 名婦女及其子女:西班牙、法國、希臘、立陶宛、挪威和英國。

使用從懷孕期間的母親或出生後的臍帶收集的血液和尿液樣本,分析了總共 45 種內分泌幹擾物的產前暴露。

他們對6至11歲的兒童進行了臨床檢查、訪談和生物樣本採集,以獲得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指數。

他們發現金屬、全氟烷基化和多氟烷基化物質(PFAS)、殺蟲劑和阻燃劑的混合物與代謝症候群的較高風險有關。

PFAS 也被稱為“永遠的化學物質”,因為它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分解。

就金屬而言,觀察到的關聯主要是由於汞的影響,而汞存在於大型魚類中。

另一方面,包括鄰苯二甲酸鹽、雙酚和對羥基苯甲酸酯在內的化學物質類別並未顯示風險增加。

“不同來源的化學品的混合物”

ISGlobal 研究員 Nuria Güil Oumrait 表示:「這項研究改變了我們看待 EDC 的方式,它強調我們從食物、空氣和皮膚接觸等不同來源接觸到 EDC 的混合物,而不是孤立的單一化學物質。」該研究的作者告訴歐洲新聞健康。

她補充說:“研究結果表明,只有當這些化學物質作為混合物進行評估時,才會觀察到與健康風險的關聯,這反映了我們實際接觸的更現實的情況。”

「此外,對於某些 EDC 群體來說,這些關聯因性別而異,女孩更容易受到 PFAS 和多氯聯苯 (PCB) 的影響,這是因為性類固醇激素途徑被破壞,」她解釋道。

專家表示,需要實施更多的政府法規來限制我們接觸這些化學物質。

但「為了防止攝入,重要的是要注意日常習慣,這有助於減少接觸水平,為個人及其孩子創造一個更健康的環境,」Güil Oumrait 說。

這些措施包括在儲存或烹飪食物時避免使用塑料,選擇不含內分泌幹擾物(如對羥基苯甲酸酯、二苯甲酮、三氯生和鄰苯二甲酸鹽)的化妝品,減少加工食品或罐頭食品的攝取量,以及限制動物產品的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