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攝影師 Marta Syrko 回憶起她第一次踏入巴黎羅浮宮博物館的情景。走過古物長廊,她欣賞古希臘、古羅馬的古典雕塑。
「他們中的一些人失去了部分臉,其中一人沒有手臂,」她告訴歐洲新聞文化。 「這些紀念碑是無價的。世界各地的人們都來看他們。但它們也非常脆弱。人類也是如此。
Syrko 正在她自己的最新項目中探索這一理念,她稱之為「雕塑系列」。
這組親密的照片描繪了在烏克蘭正在進行的戰爭中受傷的士兵和平民。在他們最脆弱的時候,除了一張精緻的摺痕白床單外,他們幾乎赤身裸體,他們的戰鬥傷疤清晰可見,他們的姿勢看起來就像西爾科在盧浮宮看到的雕塑一樣。
透過玩弄光與影,西爾科讓她的拍攝對像看起來像是在夢中,或是來自另一個時代的畫作。
但她所描繪的遠非幻想——殘酷的現實是,隨著越來越多的烏克蘭年輕人從戰場上破碎地歸來,烏克蘭作為一個國家必須做出徹底的改變,以確保他們能夠有尊嚴地生活。
開始有關無障礙的對話
來自烏克蘭西部利沃夫的西爾科表示,自去年俄羅斯全面入侵以來,她看到街上越來越多的年輕殘疾人,因此受到啟發,開始創作這個系列。即使在戰爭之前,殘障無障礙設施是全國範圍內的一個問題。
「包容性在我的國家是一個大問題,」她說。 「坐輪椅或推著嬰兒車出行非常困難,所以我想讓這個討論對每個人都更加開放。因為現在在我的城市,我每天都看到受傷的人,有士兵,有平民,有沒有四肢的人。這非常非常可怕,因為距離全面入侵才過去一年。所以這確實不是一個典型的情況,我們必須很快適應它。
據非營利組織稱,自俄羅斯入侵以來,據信有多達 10,000 名烏克蘭人失去了肢體。為了保持士氣,烏克蘭官員避免公佈官方數據。
這項禁忌讓西爾科擔心,在戰爭仍在進行時創作一系列受傷士兵的照片是否是一個好主意。
“我和我在軍隊裡的朋友聊過,我問他們,’現在是展示這一點的最佳時機嗎?’”他們說,現在可能更好地展示這一點,向人們展示,儘管正在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希望幫助他們過上正常的生活並重返社會。
這位 28 歲的美術攝影師花了很多時間與這個系列中的拍攝對象(她稱之為“英雄”)交談,讓他們能夠輕鬆地為她的相機脫光衣服。
「在這個計畫中,有時我注意到他們有點羞於擺姿勢,尤其是不穿衣服,」她說。 「這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的拍攝經歷,而且第一次是裸體攝影,所以對他們來說相當困難。但我們確實在拍攝前後討論了很多,我向他們展示了我正在拍攝的所有照片。
她說,當她開始在網路上發布自己的照片時,她對所獲得的大量支持感到震驚。她的 Instagram 帳戶。
「我沒想到會得到這樣的支持,」她說。 「我拍攝的最後一個英雄,他 70% 的皮膚都被燒傷了,差點就死了。我看到人們給他發短信,非常支持他,給他送禮物。這確實影響了他的行為和康復,因為他還在醫院。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心理恢復方式。
烏克蘭的鏡子,歐洲的提醒
西爾科說,她希望透過她的雕塑系列傳達兩個訊息——一條是針對歐洲人,另一條是針對烏克蘭人。
自戰爭開始以來,她一直在阿姆斯特丹和利沃夫之間奔波,在歐洲從事商業和時尚項目,在家鄉從事社會項目。她說她的照片是提醒歐洲人戰爭仍在繼續的一種方式。
「這提醒人們,(戰爭)離你們的國家很近,而且仍在繼續,」她說。 “我將繼續這個項目,直到戰爭停止。”
在戰爭肆虐之際,透過她的藝術作品代表她的國家的責任是一個沉重的負擔,西爾科承認,有時它讓人感覺難以承受。
「你不再擁有以前的力量,你明白周圍的一切都在崩潰,你必須微笑,表現得好像一切都很好,」她說。
她補充道,在歐洲尤其如此。 「你知道人們不能一直感受到這種感覺,他們有自己的生活,這沒關係。但要感受內心的所有這些情緒是相當困難的。
“但我認為我變得更有同理心,工作更加積極,因為我明白現在參與這場文化鬥爭非常重要。”
到目前為止,她已經為七名戰爭受傷的「英雄」拍攝了肖像,並在五月返回利沃夫繼續創作更多作品。
對於烏克蘭來說,她在這個系列中傳達的訊息是圍繞著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概念團結起來。
「在我國,幾乎每個人都有與戰爭有某種聯繫的親戚或朋友,」她說。 「你知道現在這是一個集體問題。 (……)我認為我們真的已經習慣了,我們會找到方法讓殘疾人更多地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