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命並不是俄羅斯烏克蘭戰爭的唯一受害者。
每過一周,教堂、寺廟、博物館、劇院、圖書館和其他文化場所都被戰鬥摧毀。
據烏克蘭文化和資訊部(MKIP)稱,俄羅斯“有意識地選擇”這些目標“是為了實現其主要目標——摧毀烏克蘭文化中心。”
他們在發給歐洲新聞台的聲明中補充說:“入侵者試圖通過這種方式摧毀烏克蘭人民的身份和歷史記憶。”
俄羅斯一再否認襲擊了烏克蘭的非軍事目標。
“悲傷的統計數據”
MKIP 記錄了 370 多起針對烏克蘭文化遺產的所謂「俄羅斯戰爭罪」案件。
“不幸的是,這些令人悲傷的統計數據幾乎每天都在增長。”
據MKIP稱,自2月戰爭爆發以來,頓內茨克、基輔、蘇梅和切爾尼戈夫地區的9個文化遺產已被完全摧毀,而其他51個具有文化意義的物體也遭受了嚴重破壞,數百人受傷。
還有 42 座紀念烏克蘭歷史人物和 19 世紀和 20 世紀事件的紀念碑、26 座博物館和自然保護區、74 座文化館、劇院和圖書館以及 133 座宗教建築都已成為廢墟。
目睹這場災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再呼籲加強對烏克蘭瀕臨滅絕的文化遺產的保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黛麗·阿祖萊在三月的聲明中表示:「我們必須保護烏克蘭的文化遺產,它是過去的見證,也是未來和平與凝聚力的催化劑,國際社會有責任保護這些遺產。
烏克蘭切爾尼戈夫地區歷史博物館就是陷入衝突的博物館之一,該博物館在三月被疑似俄羅斯飛彈襲擊。
「[博物館]在1918 年和1919 年布爾什維克的砲擊中倖存下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它在德國納粹的炸彈下倖存下來,」博物館館長謝爾希·拉耶夫斯基(Serhiy Laevsky)在Facebook 上發表的一篇挑釁性的貼文中說道。
“莫斯科納粹部落來了,毀掉了一座 19 世紀末非常美麗、舒適的建築——一座當地歷史的紀念碑。”
儘管 MKIP 盡最大努力記錄這場大屠殺,但烏克蘭許多其他文化遺址的命運仍然未知。
“這種破壞是戰爭罪”
根據 1954 年《海牙公約》,這種虛無主義的破壞行為屬於戰爭罪,該公約要求各國在武裝衝突期間「避免對文化財產採取一切敵對行為」。
1954 年公約的序言中寫道:“對文化財產的任何損害,無論其屬於哪個民族,都是對全人類文化遺產的損害,因為每個民族都為世界文化做出了貢獻。”
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該國際條約的簽署國。
3月18日,聯合國組織呼籲俄羅斯停止對文化財產一切形式的搶劫、挪用和破壞,並不要扣押烏克蘭的行動文化財產。
俄羅斯再次對這些指控提出質疑,並表示沒有在烏克蘭犯下戰爭罪。
“我們不等”
烏克蘭 MKIP 表示,目前正在採取行動,阻止對該國文化古蹟的攻擊。
政府部門表示:「我們不會等待戰爭結束,但我們現在就開始恢復文化遺產。」並指出,政府部門正在與國際合作夥伴、國家當局和當地社區不斷對話,以拯救文化遺產。
MKIP 已開始籌集資金幫助修復該國的博物館,並呼籲慈善捐款。
「這些資金將用於文化藝術、創意產業、圖書出版、文化遺產保護和保存的需要,」它說。
隨著烏克蘭的文化附屬品清單不斷增加,MKIP 要求將俄羅斯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除名。
聲明中寫道:“俄羅斯完全無視所有國際協議和規則,這再次證明其無法在國際舞台上文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