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佳是一位神童,六歲時就發現了鋼琴。一年後,她舉行了第一場音樂會。
這位現年 31 歲的中國音樂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受尊敬的鋼琴家之一。
在多倫音樂廳,她與鹿特丹愛樂樂團合作,將拉赫曼尼諾夫罕見演奏的第四鋼琴協奏曲演繹得栩栩如生。
「聽聽他的音樂!這是最感性和最熱情的,」她告訴歐洲新聞記者安德里亞·伯林。
「我不知道他從哪裡得到這一切。每次我演奏他的音樂就像......一份禮物!”
接力棒的是鹿特丹首席指揮、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即將上任的音樂總監雅尼克·內澤-塞甘 (Yannick Nézet-Séguin)。
「你會被力量所震撼,但也會被那些夢幻般的時刻所震撼,一切都像螢火蟲一樣飄入大氣中,那些東西亮起來,然後——噗——然後立即熄滅。對我來說,這首協奏曲充滿了秘密,」他說。
在鋼琴上演奏第二樂章時,王描述了它對她的啟發。
「第二樂章以引子開始。就像你去了紐約的一家爵士酒吧……實際上可能是洛杉磯!他所有其他作品中幾乎沒有任何暗示和引用。這是第二協奏曲。所以真的,它就像一部一層一層地,你會發現他在很晚的時候想要表達什麼。
離家出走
這是他整個作品和人生階段的片段。十月革命前夕,拉赫曼尼諾夫逃往西歐,然後又逃到美國。
羽佳對於離家並不陌生。 14歲時,她從北京搬到了美國。
「我參觀了他在瑞士的家。這太鼓舞人心了,」她說。
「裡面有我觸摸過的他的鋼琴,還有所有的照片。那是他重新獲得靈感的地方。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得不離開。他在美國時創作了所有這些作品。他再也沒有回去過,他當他離開時,他可能從來不知道這一點,所以這就是一種‘你永遠不知道生活中會發生什麼’的感覺。
「羽佳精力充沛,」Yannick Nézet-Séguin 總結道。
「我認為,能量來自音樂。當你是音樂家時,你想要創作音樂,隨時吃它、喝它。這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使命。”
指揮家本人很快也將離開鹿特丹愛樂樂團。人們將會非常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