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lkan Trafik:透過音樂搭建橋樑

巴爾幹特拉菲克音樂節面臨新的挑戰:將來自塞爾維亞、科索沃和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現場藝術家聚集在一起,為期四天。排練是為了在政客們並不總是成功的地方搭建橋樑。

「戰前,我的朋友有塞爾維亞人、波斯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來自科索沃的嘻哈藝術家 Bimbimma 說。

「所以基本上對我來說這是很自然的事情,這是必須儘早完成的事情,但我很高興最終完成了,因為我們需要先交流文化,以便人們在任何其他方面交換觀點和合作場地。 」

來自塞爾維亞的嘻哈和融合表演者馬塞洛說:“我們要么一起工作,要么互相殘殺;我們認為一起工作和生活會更好一些。”

這並不是它唯一的賭博。這個傳統上以民間音樂為導向的音樂節,今年向城市音樂敞開了大門:嘻哈和大滿貫。

今年,一位比利時藝術家也參與了這次體驗,他發現巴爾幹半島並不遙遠。

來自比利時的尤瑟夫·斯瓦茨 (Youssef Swatts) 說:“我學會了發現,因為以前我根本不了解巴爾幹音樂。但透過團隊合作,一切都會自然而然地發生。”

因此,該節日不僅在巴爾幹國家之間架起了橋樑,而且還為歐洲其他國家架起了橋樑。在他們的音樂中,經常充滿社會批評,嘻哈音樂人發現了不只一個共同點。

賓比瑪說:“我們與腐敗、腐敗的思想和腐敗的靈魂作鬥爭。我們也與主要的戰爭作鬥爭:這是唯物主義對抗唯靈論。”

但如果沒有民間音樂、沒有銅管樂隊、沒有克萊茲默音樂,巴爾幹特拉菲克就不再是巴爾幹特拉菲克。

對音樂節的組織者來說,現在是拓寬視野、更新觀念的時候了。

《巴爾幹特拉菲克》的文化製作人尼古拉斯·維爾斯(Nicolas Wieërs) 表示:「巴爾幹有一個年輕人,新一代;巴爾幹半島不僅僅是傳統,不僅僅是民俗或民族;它也非常當代,這個'城市篇章'是在這裡透過音樂和藝術幫助歐洲和巴爾幹地區再次相遇。

今年 Balkan Trafik 慶祝了第 12 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適合每個人。大眾似乎喜歡從一種流派換成另一種流派。

來自比利時的托馬斯說:“這裡非常熱鬧,每個人都很高興;音樂非常多才多藝,有很多種巴爾幹音樂,太棒了。”

總共有 400 多位藝術家,來自東南歐各國,包括保加利亞、土耳其和羅馬尼亞。

巴爾幹特拉菲克 (Balkan Trafik) 是一項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活動,吸引了不拘一格且熱情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