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停止向中國出售大眾燃氣渦輪機業務的計劃

計劃於2023 年6 月宣布將這家德國業務出售給中國國有企業中船重工龍江GHGT 燃氣渦輪機有限公司(GHGT),但具體價格未公開,但曼能源解決方案公司去年9 月表示,政府將仔細考慮。

這項決定是在歐洲和中國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加劇之際作出的。它被視為阻止中國獲取歐盟敏感技術,特別是那些可能用於軍事或人工智慧目的的戰略的一部分。

這項出售已被德國內閣否決,國防部和外交部都表示反對,因為出於安全考慮,這種燃氣渦輪技術也可能與軍艦一起用於戰鬥機和無人機。

該國經濟部還被授予額外權力,可以阻止任何可能對國家安全產生可疑影響的德中交易,特別是在兩國之間緊張局勢升溫之際。這通常涉及涉及關鍵基礎設施或技術的交易,政府有權否決這些交易中低至 10% 的外國股權。

這項決定將使曼能源解決方案公司感到失望,該公司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試圖說服德國政府,其渦輪機主要用於民用目的,例如發電、工業和管道,幾乎沒有軍事或軍艦價值。

交易失敗後,該公司可能會重組其渦輪機業務並重新定位其市場。

此舉將如何影響德國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儘管更密切地監控德中貿易和商業交易的決定是為了保護德國企業和技術,但這也可能使該國的出口面臨風險或威脅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根據經濟複雜性觀察站的數據,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2022 年從中國進口了價值約 891 億美元(825.2 億歐元)的商品。電池、電腦和廣播設備佔進口的大部分。

另一方面,2022年德國向中國出口了價值約950億美元的商品,其中包裝藥品、汽車和機動車輛零件是出口最多的商品之一。因此,如果德國決定減少與中國的貿易往來,而又無法增加與其他夥伴的貿易,可能會損害該國的出口地位。

由於歐盟考慮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關稅以支持歐洲汽車製造商,中國也透露可能對從歐盟進口的豬肉、乳製品和奢侈品徵收反關稅。

不僅如此,在中國擁有龐大製造業務的寶馬、梅賽德斯-奔馳和奧迪等德國汽車製造商可能面臨失去許多好處的風險,其中包括目前更便宜的土地、稅收減免和相對寬鬆的監管環境。

路透社引述中國外交部週四的例行記者會表示,反對將正常商業合作政治化,並設置「人為障礙」。

發言人毛寧補充道:“我們應該本著互利共贏的精神,在共同利益和市場規則的基礎上加強經貿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