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研究顯示,由於持續的經濟和地緣政治衝擊,到 2030 年,世界經濟放緩速度將降至三十年來的最低水準。
世界經濟論壇(WEF)在周三發布的一份報告中表示,氣候危機和社會契約減弱等相互交織的全球挑戰將共同加劇經濟衰退的影響,減緩全球發展進程。
但該報告並沒有根據典型的GDP分析來衡量成長,而是根據四個主要領域審視了各國「成長的基本性質和品質」:創新性、包容性、永續性和復原力。
全球分析
報告發現,平均而言,各國經濟在包容性(為每個人受益和創造機會的程度)和復原力(抵禦衝擊和從衝擊中恢復的能力)方面得分最高。
具體而言,各國在包容性方面平均得分為 55.9 分(滿分 100 分),在復原力方面平均得分為 52.8 分。
儘管如此,報告強調,由於在採用創新和盡量減少對全球衝擊的敏感性方面面臨挑戰,許多國家仍在以不可持續或不包容的方式成長。
同時,評估一個經濟體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在環境限制內的可持續性的全球平均得分為 46.8 分(滿分 100 分)。
各國在創新性(衡量經濟體適應新發展以實現長期成長改善的能力)方面平均得分最差,為 45.2 分(滿分為 100 分)。
三個歐洲國家在永續發展方面名列前茅
在報告涵蓋的107個經濟體中,沒有一個國家在四個維度上的得分高於80分。
2023 年,高收入國家的人均 GDP 為 52,475 美元(48.350 歐元)(以購買力平價計算)。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這些國家的成長模式往往在包容性(68.9)、創新性(59.4)和復原力(61.9)方面得分較高,但在永續性方面卻表現不佳(45.8)。
此類國家包括澳洲、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沙烏地阿拉伯、韓國、英國和美國。
更具體地說,瑞士(80.4)、新加坡(76.4)和美國(74.1)等國家在創新性方面得分最高;芬蘭(77.7)和加拿大(75.8)的包容性;瑞典(60.9)、德國(56.3)和英國(54.0)的永續發展;澳洲(69.5)和日本(66.3)的韌性。
世界經濟論壇指出,阻礙該群體實現更強勁和平衡成長績效的常見挑戰包括人才的可用性、平等的工作機會、綠色技術採用緩慢以及缺乏再培訓和終身學習機會等問題。
該報告還檢視了 2023 年人均 GDP 為 7,633 美元(7,032 歐元)的中低收入經濟體。
過去五年,這些經濟體注重韌性,在永續性方面優於富裕經濟體,但在包容性和創新性方面需要提升。
孟加拉、埃及、印度、奈及利亞、巴基斯坦、菲律賓和越南等國家面臨科技、社會安全網、再生能源和醫療保健的挑戰。
同樣,到 2023 年,低收入經濟體的人均人均收入為 1,533 美元(1,412 歐元),其環境足跡較小,並且非常重視永續發展。然而,在韌性、包容性和創新性方面還有改進的空間。
他們面臨的挑戰包括資訊和通訊技術(ICT)、連結性、營養、環境監管和能源多樣化。例如,報告稱,盧安達在復原力方面表現出色,但在資訊通信技術和能源等領域面臨挑戰。
未來的未來
報告稱,許多國家仍在以不可持續或不包容的方式成長,因為它們努力促進未來創新,並面臨全球挑戰的風險。
報告稱,雖然重點正確地放在了解決短期挑戰上,但現在至關重要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中長期前景上,“需要保持已取得的成就並塑造更美好的明天”。
世界經濟論壇董事總經理薩迪亞·扎希迪在報告中表示:“未來的增長必須轉向數量和質量之間更好的平衡。僅僅‘回歸’GDP增長是不夠的。”
“相反,每個國家都必須踏上獨特而複雜的旅程,以實現創新、包容、可持續和有彈性的增長,同時為全球的韌性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