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選舉的臨近,英國首相里希·蘇納克宣布,如果他的右翼保守黨連任,將恢復義務兵役制。
根據計劃,18 歲的年輕人要么全職服兵役,要么每月一個週末做志工為社區服務。
然而,英國並不是唯一一個就徵兵問題進行辯論的歐洲國家,俄羅斯在 2022 年入侵烏克蘭也讓歐洲大陸不得不重新評估這項政策。
立陶宛八月宣布計劃延長徵兵期限——加入丹麥的行列——而德國政界人士則建議恢復義務兵役制。
但徵兵是正確的做法嗎?它的復興會對歐洲產生什麼影響?
蘇納克說,國民服役將幫助年輕人學習「現實世界的技能,做新事物並為他們的社區和我們的國家做出貢獻」。
然而,在其他地方,它被視為軍事防禦的重要組成部分。
“歐洲武裝部隊,特別是與俄羅斯邊境的武裝部隊,現在意識到他們沒有足夠的人力,”文森佐·博韋,政治學教授華威大學,九月告訴歐洲新聞。
“他們顯然認為徵兵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方法。”
他繼續說:「對於阻止潛在的俄羅斯入侵而言,這是否是一個好主意,我們並不確定。」他表示,與正規軍相比,缺乏關於義務兵部隊有效性的證據。
由於現代戰爭的複雜性,博夫質疑是否可以在短時間內對義務兵進行適當的訓練,以使用當今採用的先進裝備或戰術。
「看看現在俄羅斯義務兵的情況就知道了……他們的積極性不高。年輕人被迫工作。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寧願做其他事情。」
一名前瓦格納僱傭兵今年 7 月告訴歐洲新聞台,他在烏克蘭服役期間的主要職責之一是確保「還不到 21 歲」的俄羅斯應徵入伍者不會逃跑,因為他們非常不願意戰鬥。
佳能飼料?
除了對義務兵役效率低下的經濟擔憂(大量人員無法從事原本可以提高生產力的事情)之外,博夫還對派遣經驗不足的平民上戰場提出了道德擔憂。
在義大利海軍服役 15 年的他說:“三年不足以教授戰爭基礎知識……即使使用基本武器也需要大量訓練。”
「有些國家正在談論為期三個月的計畫……這沒什麼。他們甚至不會學習如何敬禮,」博夫開玩笑地補充道。
立陶宛透過加里寧格勒小飛地與俄羅斯接壤,最近開始起草對其徵兵制度的改革,這可能會讓在國外生活和學習的人被徵召入伍。
提案中的一個選擇是在三年內每年夏天自願招募新兵參加為期一個月的訓練。理論上他們就會做好戰鬥準備。
除立陶宛外,丹麥、瑞典、挪威、芬蘭、拉脫維亞、奧地利、希臘和愛沙尼亞目前也實行某種形式的義務兵役制,交戰雙方還有烏克蘭和俄羅斯。
儘管如此,其他人還是支持徵兵——但也提出了一些警告。
批評“每個男人和女人都被趕去服兵役”的“表演行為”,伊莉莎白·布勞在美國企業研究所告訴歐洲新聞選擇性系統可以「工作得非常好」。
這位國防分析師指出了挪威「極其成功」的例子,該國公民被集體徵召,但只有一定比例的人被選去接受訓練。
她解釋說:「軍隊擁有最優秀、最聰明的人才,除此之外,徵兵簡歷上也有一筆資產,」透過選拔是聲望的標誌。
2015年,挪威成為第一個對男性和女性實行義務兵役制的歐洲國家。它仍然保留著一支專業軍隊,為其防禦提供了基石。
然而,布勞對徵兵提出了警告。
「軍隊必須配備有意義的技能。時間必須花得值。
倡議者經常提到的一些技能包括社交和生存技能、在壓力下發揮作用、抗壓能力、在危機情況下發揮作用以及一般復原能力。
布勞繼續說道,應徵入伍的平民可以用於防禦之外的用途。
「維護國家安全不僅靠武裝部隊。這涉及公共衛生、基礎設施保護和醫療保健。當需要年輕人幫助保護國家免受危機或災難時,他們可以被徵召入伍。
“有很多社會問題僅靠政府無法解決。”
法國於2019年推出了一種軟徵兵形式,讓年輕人自願提供公民服務。馬克宏將他鍾愛的計畫宣傳為發展愛國主義和社會凝聚力的一種方式,儘管反對者稱該計畫將資金轉移到了更廣泛的教育體系上。
一些研究顯示應徵入伍者在服役結束後更有可能面臨失業,而其他人則懷疑所獲得的技能是否可以轉移到其他部門或根本無法學習。
服兵役能培養愛國心嗎?
歐洲訴諸徵兵——男性和女性通常在法律上有義務參戰——的原因之一是傳統的徵兵活動不起作用。
以德國軍隊為例,未能吸引新兵儘管在烏克蘭戰爭期間,該國國防部提出了一項加強自身實力的大規模舉措,但該國國防部於八月宣布。
人們到底為什麼不想服役尚不清楚。
專家認為,軍隊的工資和條件無法與私部門競爭,因為軍隊的工作往往困難且危險。
然而,博夫表示,這種說法無法解釋義大利南部或西班牙等歐洲失業率高的地區正在發生的情況。這裡的平民仍然不願意加入。
另一種解釋是文化方面的,平民拒絕軍隊,因為他們不認同軍隊的“總體目標和宗旨”,他告訴歐洲新聞。
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毀滅性戰爭使人們對軍隊產生了「長期」的負面態度,博夫懷疑向問題投入資金能否改善徵兵情況。
有人認為,徵兵可以增強愛國主義和人民抵禦侵略者的自衛意願。
「義務兵服役在芬蘭有著悠久的歷史,並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說埃琳娜·魯塔芬蘭義務兵聯盟主席在發給歐洲新聞台的聲明中說。
正如烏克蘭所表明的那樣,「戰爭影響著整個社會。在發生危機時接受培訓的人越多,社會的復原力就越好,」她補充道。
“芬蘭一直都知道俄羅斯的威脅,因此烏克蘭戰爭本身並沒有改變徵兵服役的情況,而是強調了其目的性。”
“義務兵和整個國家保衛國家的意願目前處於歷史最高水平。”
芬蘭地理位置獨特,與俄羅斯有著漫長的邊界,兩國過去曾有過交戰。它的例子不一定適用於其他國家。
研究Bove 及其同事 Riccardo Di Leo 和 Marco Giani 發現,徵兵實際上會在人民和政府之間造成鴻溝。
“徵兵讓人們對武裝部隊產生認同感,但他的忠誠度與對其他民主機構的忠誠度發生衝突,導致人們對當局的信任度降低。”
「如果你擔心年輕一代與國家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那麼徵兵並不是答案。這實際上會適得其反,」他補充道。